茶圣陆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文/马路飞歌 茶圣陆羽的生平,可参考的文献主要有三部:一部是《全唐
茶圣陆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文/马路飞歌 茶圣陆羽的生平,可参考的文献主要有三部:一部是《全唐文》卷四三三《陆文学自传》,一部是《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隐逸· 陆羽传》,还有一部是《唐才子传》。其中《陆文学自传》是陆羽在29岁时参照东晋田园派开创者陶渊明自传《五柳先生传》所作,其资料可信度最高。从这三部传记中,我梳理出陆羽生平最主要的四个关键词,除了众所周知的“茶圣”之外,还有四个关键词,那就是“孤儿、伶人、才子、狂士”。关于“茶圣”我会用独立的一章来谈谈陆羽的茶修历程。本章主要围绕着“孤儿、伶人、才子、狂士”四个关键词来讲述陆羽的世界。
第一节:孤儿陆羽
陆羽人生的开端,是从这样一个传说开始的:公元733年深秋的一天早晨,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郊一座小石桥(后命名为雁鸣桥),忽然听到桥下有群雁哀鸣。禅师下桥一看,只见三只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赤身露体的男婴。禅师把男婴抱回寺中,悉心抚养。并为他用《易》占卜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字鸿渐。
也有的版本说占卜一事是陆羽成年以后,自卦而得姓名。
当然,传说都会附会些传奇色彩。让我们看看史书如何记载:
《全唐文》卷四三三《陆文学自传》:“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始三岁,惸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
《新唐书》一百九十六卷《隐逸·陆羽传》:“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
《因话录》卷三:“太子陆文学鸿渐,名羽,其先不知何许人,竟陵龙盖寺僧,姓陆,于堤上得一初生儿,收育之,遂以陆为氏。”
“陆羽是个弃儿,三岁时抛弃,由僧人收养在寺院长大。”这一基本事实是清楚、没有疑问的。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就是“始三岁”这个“始”字,是“刚刚,开始”的意思,也就是刚刚进入三岁,即虚龄三岁,实龄二岁多。不然按现在三岁的男孩都已经会走路、会说话,上幼儿园小班,有一定记忆了。这么大个小孩你要把他无声无息地给抛弃了还真不容易?
对于陆羽为什么被抛弃的原因,陆学研究主要有二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根据《陆文学自传》中:“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认为:陆羽是因为长得太丑又口吃而被父母给抛弃的。仲宣是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史载他容状短小记忆力惊人。孟阳是西晋文学家张载,据说他长相丑得让人会不自觉产生憎恶。外出时顽童常用石头丢他,以致“投石满载”。第一种观点我是不赞成的。张孟阳丑成这个样他父母也没有抛弃他,何况陆羽才三岁,又没缺胳脖短脚的明显残疾,能丑到哪里去呢?
第二种观点从《陆文学自传》中:“始三岁,惸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中的“惸”(惸独鳏寡,泛指孤苦无依的人,相当于咱们现在说的“五保户”)入手。认为陆羽家遇到一场自然或者人为的灾难,失去了父母兄弟,只剩下他一个三岁不到的孤儿,被积公所收养。结合《陆文学自传》陆羽九岁时和积公在佛儒之争中说的“终鲜兄弟,无复后嗣”相参详,我觉得这个猜测是有一定道理的。需要补充的一点是,陆羽出生时正值“开元盛世”。一家人被饿死的可能性不大。
今天,我在这儿提出陆羽被抛弃的第三种观点,即:陆羽是因为三岁时得了一场难于治愈的重病而被抛弃的。
依据何在?请看《新唐书》一百九十六卷《隐逸·陆羽传》记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我们看粗体字“一名疾,字季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陆羽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陆疾,字季疵。这段话我以前看过多遍,但是从来没有注意过,都是想当然把“疾”理解成“迅疾”,把“季疵”当成他一个不常用的别号。但是有一次我读到宋代诗人文同的“便觉新来癖,浑如陆季疵”时,突然发现不对,陆季疵的“疵”在这里是“毛病”的意思,是疵的本义。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相近或相反的内在关联。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字义相近;辛弃疾,字幼安。疾和安字义相反。那么结合名和字的关系,陆疾的“疾”就不能解释为迅疾,而是应该回归它的本义“疾病”了。
陆疾,陆季疵。大家觉不觉得这个名字很古怪?用现代网络语言翻译,就是“陆有病”。请问谁会给自己取个“我有病”的名字呢?
所以,很大的可能是:这个重病之下奄奄一息的三岁弃儿被智积禅师捡回禅院后,艰难地熬了下来。但是这场大病给他留下了难于愈合的面部伤害,以至于造成“貌丑”甚至“口吃”的后遗症。智积禅师亲历此事,给他取名“疾儿”,字季疵。
至于陆羽的家人是不是也同样因疾病原因而失去那就不得而知。
关于“陆”姓,我认同唐代笔记体小说《因话录》和《太平广记》的记载:“竟陵龙盖寺僧,姓陆,于堤上得一初生儿,收育之,遂以陆为氏。”
陆疾陆季疵成年后可能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好听,就自己从《易》经“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这段话中,取羽为名,鸿渐为字。
不然我总觉得,让一位高僧用“易经”占卦来给陆羽取名,多少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吧。
敬请关注《大话茶经》第二讲第2节:“伶人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