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性格直率,说话也喜欢“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在北京人身上,仿佛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无论是家里家外,也不管日子过得好坏,反正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子“七
北京人,性格直率,说话也喜欢“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在北京人身上,仿佛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无论是家里家外,也不管日子过得好坏,反正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子“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天老大我老二”的劲头。
大概是因为北京这小六百年都是在天子脚下的缘故,弄得北京人都喜欢关心、讨论天下大事。即使是到了后来,哪怕是哥几个卖了一天的西瓜,到晚上聚在一块儿喝酒时,您听听吧,保证是国内国际形势的一痛儿大聊,至于西瓜卖得好坏,此刻已经跟自己半点儿关系也没有了……
北京人热情、大方且要面子,只要是哥几个说的投缘、聊得痛快,他敢把今儿卖西瓜的钱、连本带利都摔在桌上:今儿这顿算我的,哥几个尽管甩开腮帮子,要吃咱就吃个痛快、要喝咱也喝个尽兴。待会儿谁要是敢跟我争,可别怪我跟丫急!
北京人馋,绝对是“有好的不吃赖的”。开支时头一件事儿往往就是“打牙祭”,根本不想着后半个月“勒不勒肚皮”。吃喝玩乐仿佛天生就跟他们有缘似的……
至于说北京流传下来的那些个名小吃,说白喽、绝大多数都是穷人吃的。煎灌肠、酸豆汁,卤煮、炒肝儿、麻豆腐、羊杂碎,除了下脚料就是下水,您说哪一样儿是值钱的?不过话说回来,能把这些个玩意儿做成了“美味”,还能一辈儿辈儿的流传至今,您不能不承认北京人贪吃、会吃还讲究吃吧?
当然,我说的这些多是过去的北京人了。现在?呵呵,都差不多了吧……
关于北京人,我特别喜欢和他们聊天。他们说话都贼姬儿好听,语气和神态。
关于北京美食呢,说几个印象深刻的。
护国寺街的富华斋饽饽铺
我喜欢那的点心。
这里的点心沿用满族古法手工制作,
虽不及稻香村声名远播,
但极富特色,是我常去的打卡地。
店家的装潢也是古典雅致的宫廷风格,
味蕾与视觉的双重体验互相冲击,
给人以饱满的醉意。
牛街的清真小吃。
但牛街聚宝源的铜锅涮肉却是我最为钟意的,
绝对是地道的北京火锅,汤头鲜美浓郁,醇厚不腻口。
如果香油干碟适于川渝火锅的劲辣火爆,那么秘制麻酱就是老北京涮羊肉的绝佳搭配。认真细致的老北京人,通过麻酱、酱豆腐和韭菜花等调料的随心配比调制出适口的蘸料。不会杀去食材的本味反而丰富了口感。
店铺楼下有两家卖清真点心的档口,动辄几十人的队伍是口味正宗美味的最好证明。这里的点心与富华斋精致的例式点心不同,是豪迈用料的以斤售卖。
还有一家约莫记着是在高碑店左近,
有个小巷子,卖驴肉火烧,
那当真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驴肉火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