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协议为什么有德国

这应该是因为美国太强大了;欧洲国家和欧洲企业不是一条心。
自一年前川普宣布退出约定,直至一年后重启经济制裁;欧盟巨头德国法国领导人在不同国际场合以及互相进行国事访问期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3 12:02:14

这应该是因为美国太强大了;欧洲国家和欧洲企业不是一条心。

自一年前川普宣布退出约定,直至一年后重启经济制裁;欧盟巨头德国法国领导人在不同国际场合以及互相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不断劝说川普总统不要放弃这个约定。

特别是法国, 不仅仅是马克龙与川普沟通,而且派出私人高级代表博纳前往伊朗斡旋;一个月之内,这个博纳就两次到访伊朗;

因为是马克龙的特使,博纳还携带了一封马克龙的私人信件和一项欧盟认可的建议:这就是网上盛传的“美伊双方立即对话”,条件是伊朗暂时冻结铀浓缩等核活动、美国经济制裁不再继续升级。

在德黑兰,博纳会见了伊朗总统鲁哈尼、外长扎里夫,以及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阿里·沙姆哈尼;此人曾在2015年的伊核协议谈判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上个月,也就是6月28日,欧洲的英法德三国在伊核协议缔约方会议上宣布,三国已经通过共同努力,促成了INSTEX成功落地。

法国外交部7月4月表示,伊朗正加快建设与欧盟INSTEX相对接的机制;不过这个机制在初始阶段交易范围限定在药品和食品之内;并没有包括伊朗所希望的石油。

说白了, INSTEX机制实际上就是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来规避美国的制裁,避免欧洲与伊朗发生直接的资金往来。

举个例子。如果某家欧洲企业A公司打算向伊出口,INSTEX系统会自动寻找并且匹配欧盟国家中准备从伊朗进口的欧洲企业B;如果匹配成功,其结果就是这两家欧洲企业之间相互转账;而不是欧洲企业与伊朗直接发生资金往来。

怎么样?欧洲国家为了挽救这个协议,还是用心良苦,做了不少努力吧?

可现在的问题上,欧洲国家或者说欧盟在国家层面上似乎已经找到了一线希望,让伊朗经济得以缓解;可是政府是政府,欧洲的公司可都是企业行为——在唯利是图的同时,还要规避风险。

换言之,在面对伊朗与美国这个市场的同时,应该选择谁?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而且由于惧怕美国的“第三方”制裁,欧洲著名大公司道达尔、西门子等等以及在伊朗已经投资的跨国公司早就离开了伊朗。

总之,欧洲并非是要与美国作对而力挺伊朗;而是坚持要贸易自由而不是贸易保护。所以才出现现在的“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欧和美国其实仍然还是“一家人” ;欧洲只是不满美国的“跨区域管辖”而已。

2015年伊核协议在伊朗与美俄德法英中之间达成,在奥巴马坚定意志之下,欧洲起着重要作用。同理,当特朗普2018年5月退出该协议,走向奥巴马政策的对立面,欧洲几乎一事无成——它是美国的“影子”,难以撑起全球外交、安全独立的一级。

1、从经济总量上看,欧盟似乎超过美国且有欧元与美元抗衡,但其创新能力与产业整合远在美国之下,拆分后差距更大,欧盟的国际分量降低,经济基础是根本。

2、欧盟远未形成一个声音对外的合力。德国与法国作为“发动机”,东部受到“新欧洲”的阻碍,西部有美国的“卧底”英国,南欧自身又不太争气,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对外行动使不上劲儿。

3、欧洲在中东没有军事存在和战略项目作为“两翼”,美国更多地集中在军事上,东方大国“带路”影响深远,欧洲人没有发力的“抓手”,自然不能得到域内国家重视。

4、欧洲人在沙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阵营中都不讨好,结果可想而知。

就三大国而言,德国有理念却没有行动实力,法国正在成为“言辞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英国人摇摆之中必然倒向美国。拯救伊核协议,伊朗需要的救援与支援对欧洲真是勉为其难。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