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温热寒凉的意义 中医寒凉温热五性

文┃杨秀峰
关键词:寒、凉、温、补
寒、凉、温、补有现代医学含义吗?
寒、凉从物理学来讲,寒、凉皆具有收缩的特佂,也就是热胀冷缩现象。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血液遇寒凉后,出现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8 13:44:51

文┃杨秀峰

关键词:寒、凉、温、补

寒、凉、温、补有现代医学含义吗?

寒、凉

从物理学来讲,寒、凉皆具有收缩的特佂,也就是热胀冷缩现象。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血液遇寒凉后,出现收缩聚结现象。具有降低兴奋、收敛、敛藏、降低细胞活性的作用。

比如:受伤出血,出现肿胀现象,在急性期的时候,我们选用冰敷,这是日常最常见的常识。因为急性期的时候出血,冰敷可以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而止血。在过了急性期以后,我们选用温敷的方式活血消肿,已促进肿胀处血液离散消肿。在冬天的时候也可以看到,我们手上、脚上的血管受凉以后也会收缩的特别的细,新鲜的热的血液流速减慢,人就会出现寒冷和紧张现象,尤其是有一部分人气血特别不足的时候,冬天手脚冻得都发紫、皮肤都紫亮而肿胀,这一种类型的人士也特别多,也特别常见。

寒凉可以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和肌肉痉挛。

长期的寒凉,容易使血管肌肉产生痉挛,血液流速甚至达到停滞,长期痉挛下血液停滞,就会形成板结现象,比如我们常见的肩周炎、冻结肩、五十肩、铁板背,宫寒引起例假瘀块等等。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气血的充盈程度,温润程度下降,人体衰老以后,筋骨僵硬,行动缓慢。

我们在中医里面说,小孩子是纯阳之体,你看小孩子筋骨重阳而柔软,他的胳膊腿运动幅度、范围相当大。小孩子对温热寒凉敏感度特别高,我们从小孩子对温热寒凉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现代医学包括古代中医学上面的含义,愈寒以后容易咳嗽,白痰、舌头发白、肠道拉稀(以后腹腔毛细血管吸收水分较差,食物里面的水分入不了血液以后,跟着肠道往下窜,水液的特性是液态下行,气态上行,因此在寒凉的状态下会出现水样便)、小儿肠道内有未消化的奶(即奶样便),所以当小儿出现寒凉的时候,不断的哭,肚脐周围寒,比较严重的有痉挛现象,所以我们经常能够见到小孩的肚脐上贴有:小儿脐贴等。

寒凉可以使关节变形,关节不适


我们常见的有老烂腿、老寒腿,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尤其我们在南方,人工插秧,包括北方冬天卖鱼的,长期接触冷水,包括南北极考察的队员当中,装备配备不当而冻伤的,这些现象我们都能够看到,寒凉、寒冷对人体的侵蚀。治疗和调理难度非常的大。

长期的食用寒凉之物,必然会使身体出现体能下降,降低细胞活性和降低兴奋度的作用。

这里要注意,要在辨证论治下因人而异所用,有人会提出,为什么西方人长期喝冷水没事儿,中国人不行,这是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和人种的不同所致,西方人从小实用油脂、高能量较多的食物,比如奶酪、牛肉等等。能量较高,体内燥热、血液粘稠度高,喝凉水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但是有一个特点,体内燥热湿热,在体表就会产生浓厚的异味,故此西方人特别喜欢用香水以掩盖其浓厚的异味。而中国人,从小基本所实用的事,植物类食品,比如大米小麦作为主食而用,植物类作为主食,味儿淡轻薄,相对于肉食类,热量低,血液粘稠度低,易于排泄,中国人的体味轻薄,毛发皮肤细腻,长期饮食寒凉,容易使体内产生瘀滞郁结现象,造成堵塞,很容易使人体发胖,减肥难度大,同时还会出现如子宫肌瘤等等这些问题,这要引起广大朋友们的重视。

中药材里面的寒凉属性药材

中药里边的寒凉属性药材使用,要根据人的体质和具体的病理现象辩证来使用。中医药诊疗方法是:温、通、清、补,汗、吐、下、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诊疗方法?源自于对人体内部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动植物、矿物等等药材的深入了解,不同的药材属性,会有不同的作用,人体的五臟六腑,在运行状态当中,它呈现不同的属性状态。

比如有的地方是液态,有的地方是固态,有的地方是气态,身体不同的部位,它会产生不同的状态。如液态,我们血液温热的时候它属于液态,受冷受寒以后它会形成固态,我们的骨骼是固态,骨质疏松是一个从固态到液态流失的过程,我们知道骨骼里面有骨髓油,它属于脂质类。我们的肺内是一个血液雾化的过程,从大血管到最后的毛细血管,再到肺泡,是一个血液由液态向气态转化的过程,它在肺泡处进行与外界气体交换,将热量排出去,将相对较寒凉温润的空气吸进来,收缩冷凝,这个过程类似于空调,表现出一种热胀冷缩的现象。如果此时血液受热受寒过度里面粘稠,就会出现黄痰和白痰的现象,因为粘稠,它的雾化与液化转换不利长期的这种转化,不利现象就会形成老慢支。长期的老慢支,就是这一过程产生了异常现象。

温、补

温、热、补等具有上升、气化、亢进、温通、提高兴奋度、活化细胞的作用。

人体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以维持生命力,合理的起居饮食和生活方式,能够给人一个适宜的内在生存环境,怎样的身体状况,都是除先天遗传等等因素以外,大部分受后天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意识形态而影响。不同的生活状态在面部也会有不同的体现,我们常说的相由心生,不同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在人体的外向上就会有体现,这也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医学的ct、核磁共振等等,延伸了,丰富了中医对人体的内外的了解,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医学的补充。但在医治上,中医有中医的自身特色特点,必须遵循中医的,立法方要来进行医治,而不能用西医的药物代替中医的药物,因为它是两种不同辨证论治体系,其用药思想和用药思路大大的不同。

温补,人体暖和了,筋骨气血就会柔软,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它就会给人一种兴奋的感觉。人体受寒凉以后就容易休眠,而适当的温度,就会使人有一种舒适愉悦的感觉。细胞和我们人一样,它也需要滋润滋养。人体每天的活动需要能量的充盈,只有能量的充足人才能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温补可以抵御外


中医里面常说的一句话:正气从内,邪不可干。在现代医学的含义上,就是可以增加人体的免疫能力。温热舒适的身体内部环境,有利于吞噬细胞的工作,可以使其能够顺利的往来于身体各部,消灭人体内的不利因素,增强免疫。

适当的温补,可以增强代谢储备能量

温热的内部环节可以加速代谢,适当的温补有利于能量的储存和蓄积,提高人体的应激反应,强化应答,提高机体反应能力。

适当的温补有利于平衡各臓腑

“泻有余,而补不足”,这是中医药治疗当中的一个方法,虚则补之,实则泄之,促进平衡。

温补的方式可以使某些亏虚不足的臟腑,使其恢复正常,从而来平衡机体各系统,达到齐头并进,共同维护有序的工作状态。

温补是有条件的,是要在遵循中医药特点,在辩证论之下进行,不能乱补,温补过度会形成瘀滞,温热太过,也会形成内耗内损。

温补,不能乱补,否则会更加的使机体失衡,温补过度,会引起燥火,使机体过度兴奋,细胞组织亢进,增加了人体的内耗,不利于身心健康。同时由于现代各种媒体的宣传,广大群众不能够正确的辨证论治,而根据各媒体的宣传进行温补及寒凉泻下等,导致出现了大量的身体失衡问题,甚至造成了难以修复的问题。故此温补,要对机体整体的状态进行分析,遵循人体内在的规律法则,进行适度的温补调治,切不可盲从。

寒凉温补,是中医药五千年来,在维护人体健康当中,长期实践的结果,它有其内在的规律与法则,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诊疗方法,其中寒凉温反补,既是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又是一种治疗方法,符合规则和理法的应用,他能够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健康保障,违背其原则,不符合其理法的应用,必然会遭到其反嗜,甚至会出现物极必反现象。

观其妙,熟其窍,才能使寒凉温补起到正向的作用。寒凉温补,有正向有逆向,会使用可以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让我们熟悉其理法,在现代的健康领域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巧夺天工。

寒,性食物适合夏天大热时适量食用(也不是可以像主粮一样大碗食用),现在人的食物种类多,有的药物也做为调料进入食物圈,主要作用为促进消化、补益的作用,以便食量增加。食物也要适时服用,过时的食物会吃坏肚子,现在用氟哌酸即可治愈,中药也可,没有氟哌酸效果快。因为人的食物越来越有规模,有的还加入毒品,中药已经从过去纯粹的治病堕落成饭桌上的辅助品。西药讲究剂量,如果剂量用错的话,会有危险,只用于临床。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