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来历“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出自汉元帝时期,西域都护甘延寿上表的奏章内容。
汉元帝时期,分裂后的北匈奴郅支单于西遁康居,打击大宛、乌孙等国,
“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出自汉元帝时期,西域都护甘延寿上表的奏章内容。
汉元帝时期,分裂后的北匈奴郅支单于西遁康居,打击大宛、乌孙等国,大有称霸卷土重来之势。而郅支单于索要在汉为质的儿子,杀害护送质子归国的汉朝使者。身为西域都护副使的陈汤假传圣旨,集结西域兵力,剿灭郅支单于,他们给汉元帝上表解释假传圣旨,剿灭郅支单于的经过,从而留下这句振聋发聩的一句话,留传至今。
这是一句口号,是中原王朝军事自信的表现,不光局限于汉朝,中原王朝皆可适用。今天我要讲的是唐朝的一个外交家,名叫王玄策。他的事迹是:“一人灭一国”。
话说唐朝李世民时期,唐朝的威名传播四海,就连中天竺摩揭陀国都和唐朝建立了外交关系。王玄策生卒年不详细,就知道他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历史对他的发迹语焉不详。这次李世民派王玄策护送摩揭陀国使者归国,这也是他第二次出使天竺。
王玄策出使天竺
可是没想到,摩揭陀国戒日王死了,宰相阿罗那顺篡位成为新国王。这位新国王不像戒日王那样友好,扣留了王玄策等一行使者。远在万里之外,就别指望有人来救援了,最后在戒日王妹妹的帮助下,王玄策才得以脱身。
王玄策灭一”国“
王玄策脱身后,并不急于返回大唐。那时候唐和吐蕃国还在蜜月期,王玄策跑到吐蕃借了1200骑兵,又去泥婆罗国(尼泊尔)以吐蕃的名义借了7000骑兵,就这样 ,王玄策指挥着这只大军,直扑中天竺,杀向阿罗那顺。结果获得大胜利。
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
这就是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事迹,也诠释了“虽远必诛”信念。王玄策返回大唐,带回印度2000战俘献给李世民,李世民也没特意的去嘉奖他。一个5品不入流的小官,也无法进放史家的法眼。虽然王玄策取得了胜利,但是也足也证明,当时的印度,就是一盘散沙,说是灭一国,其实不过是一座城而已。不过这种捍卫大唐的精神,足够彪炳史册。
语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奏疏,虽然事情是发生在汉元帝时期,但是我还是想把整个汉族对匈奴从屈辱到崛起再到消灭的整个过程简单叙述,以作为这句话的背景点缀。
秦朝建立,秦始皇北修长城,命大将蒙恬北御匈奴;
汉高祖刘邦数万人被匈奴40万骑兵团团包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靠着贿赂匈奴单于阏氏逃出生天,随后多次屈辱和亲;
吕后执政,匈奴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