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蓬,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传奇,再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蓬,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传奇,再加《三国志》参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风云变幻,英雄丛出的历史画卷。
《三国演义》开篇便有“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纵连横,纵横捭阖的英雄史诗。
单说刘备,起自微未,投身时局,结交关张,割剧城池,得徐州,交曹操,依袁绍,结刘表,在军阀割剧时代,居无定所,东奔西逃,至刘表让他北拒曹操定军新野才得以喘息。时叹脾肉纵生,感叹时光如水,屈据人之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得时局要领,虽有关张赵万人敌大将,又有简雍,糜竹之辈,但羽翼未丰,抑郁不得志。后得徐庶始站稳脚跟,不意又被曹操挖走,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微又推举卧龙,风雏,刘备三顾茅庐屈身访贤相,千古传奇。
诸葛亮一篇《隆中对》鼎足三分,使刘备顿开茅塞。
随后刘备集团,败曹操,联孙权,据荆襄,占益州,春风得意。
北向以取汉中,关羽与刘备互为倚角,关羽起兵水淹樊城,夲来态势极好。
时马超守西凉,张飞守阆中,刘备帅诸葛亮,黄忠,赵云,颜严,魏延,兵锋逼近魏都。
关羽则帅荆州之军,所向披糜,声势大掁。
不意由于关羽的刚愎自用,善攻,而不善略,与孙权反目成仇,被孙权袭其老巢。
一着棋错,满盘皆落索,如米骨牌一样,蜀汉刚刚起色的大好局面,随着关羽人头的落地,开始了。
荆州已失,张飞被杀,刘备顿失两臂,他恼羞成怒,挟私愤,报义仇,不顾苍生,不听劝阻,冒然起兵。尽举国精英,七十余万,夹江而下,连绵乏七百余里,意欲一举吞吴。
但却犯了兵家大忌,孤军深入,两傍及他方没有策应,天高气燥,被陆逊一把火烧得片甲不留。
他羞于回国,恼羞成怒,一病不起,六十三岁死于白帝城。
举国托孤与诸葛亮。
时局艰难,外有大敌虎视觑觑,内有南方诸郡叛乱,国内精锐尽失,人心浮动,大有灭国之虞。
诸葛亮不愧是一代名相,他泰山崩于前而不惊,运用谋略,不动声色,智退五路敌兵,修书孙权,与东吴和解,北据险隘,使魏国不敢轻动,西倚马超,以镇西凉,整顿内部,清除内奸,重用人才,提拔后生,奖励耕战,减低税赋,交通内外,与民休息,数年间,政通人和,一片欣欣向荣局面。
内部己稳于是举兵向南,釆用了马谡之策,抚为上,剿为下,以剿安抚之策,南方望风归顺。
南方已定,决计北伐,凡六出祁山,终因粮草不继,时局已失,道路艰难,而无功而返,实现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时安置相帅之权,一分为二,内用忠诚老臣蒋琬费讳,外依姜维执掌帅印,初时尚可,后内宦为祸,纳权受贿,政局混乱。
诸葛亮在时尚能制约黄皓,诸葛亮一死,他飞扬拔扈,把持朝政,时局直转而下。
姜维避祸,将兵在外,虽有连年征战,但国内空虚,精兵良将,消耗殆尽,他把重点放在与郭淮对峙上,在险要内腹不设精兵,被邓艾偷袭成功,此时的蜀汉早已名存实亡,内无可调之兵,外仅有的兵力在前线,邓艾等如无人之境,少有抵抗也无济于事,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究其失败的原因:
一用人不当,用刚愎自用的关羽守荆州,东不能和东吴,内不能用良将,骄横自大焉能不败。
二刘备顾小义,弃大义,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报私仇,泄私愤,自以为事,无恢宏大度之量。
三诸葛亮将相权一分二,使内竖干预内政,祸国殃民,而不早治,此其一失。
四蜀汉国狹民少,关隘重重,屡起大军,劳民伤财,却不见功效,精神可嘉,实不可取。
四宦官掌权,而不能治,这也是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刘禅无能,内不能控制宦官,外不能听政于朝廷,完全是一个庸君。
六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起决定性作用,事物的发展总是由盛到衰,由衰到亡,这是历史规律的惰性抛物线,如处于社会未期,即使诸葛亮在世,也难以挽回,因为这是大势所趋,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好比后来的三国归晋,晋分南北朝,又复归于隋,隋归唐,唐分十国,十国归宋,宋归元,元归明,明归清,清归民国,民国归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这是历史周期律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三国演义,不是历史,是小说。三国演义中蜀国灭亡的原因,和历史真实蜀国灭亡的原因,当然不一样。演义中,蜀国灭亡的原因很简单,钟会正面进攻吸引蜀军主力,把姜维盯死在沓中。邓艾阴平渡险,一只奇兵杀向蜀国腹地,诸葛谵父子战死,成都已经无险可守。蜀国君臣人民,都被打蒙了,不知道邓艾是怎么进来的,更不知道邓艾奇兵有多少人马。恐慌情绪,直接摧垮了刘禅的抵抗意志,刘禅直接就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