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清明花开罢,三月清明花不开 三月清明花不开,二月清明花开败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青。有关二月、三月清明的俗语不少,如:二月清明你莫赶,三月清明你莫懒;二月清明满树花,三月清明不见花;二月清明篓里青,三月清明田里青;二月清明不见青,三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1 08:47:35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青。有关二月、三月清明的俗语不少,如:二月清明你莫赶,三月清明你莫懒;二月清明满树花,三月清明不见花;二月清明篓里青,三月清明田里青;二月清明不见青,三月清明遍地青。这都说明一种现象:二月清明与三月清明是大不同的。但现象未必都是真实的。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其实,有时候眼见也不是实。眼也会生错觉。在二月,三月清明不同上,就受现象蒙蔽,而生了错觉。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六节气中的第五个,代表季春三月的节。清明之意思是气清景明,清洁明净。时节景色特点是阳光明媚,柳绿桃红,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寒去热来,春意盎然。

从公历阳历看,每年清明节气都是在4月5号前后,有差不过两天,多是一天之差,不存在月差的说法。但阴历月历看节气,就有常月之差而引人生错觉了。我国习惯上是阴阳历合用的,而节气是依阳历而定的,从阳历看有规律,差之不大。而阴阳历其计算法不同,所以从阴历看节气,误差就大,常有超前或后延许多之差。

阳历是以太阳运行规律特点制定的。我国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便是依据太阳运行的特点而创制的。一个太阳回归年周期用时为365天又约四分一天,二十四节气用时就依据这一特点而定。而阴历月历是以月亮运行规律而创制的。月圆缺一次,用时在二十九天半多,历法以日为基本单位,所以日必要计整,阴历就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一年十二个月,是354或355天,与阳历年365或366天有十一上下之差,要阴阳历合用,就要解决年日差的问题,不然会越差越远。所以就设置阴历有闰月来补足,经计算,以十九年置七闰月即可。困为置闰的关系,从阴历看节气就有超前与后延之象了。闰前是后延,闰后是超前。如去年庚子闰四闰,闰前三月十二清明是后延了,今年辛丑是闰后,二月廿三就交清明,是明显超前。

草木农作物生发是有规律,讲冷热干湿的,节气就反映了这一特点,所以依节气干农事,适时而为就对。时到清明,便一片景明,无论二月三月。说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是受错觉影响的。清明节了,草木已青青。阴历二月遇清明,就二月见青,三月清明就三月见青。当然,惯性思维是三月清明三月清,二月就不青,是二月草不生,不是三月草不生,这是受了思维惯性影响而生错觉所造成。

这里所指的二月和三月都是农历,由于农历存在不确定性的时间即有闰月,也就是说有些年份有十三个月,所以有二月时节王见青有时到三月尚且未见青。实际上花开花花落遵循的基本上是农历,所以说清明时节(同样是阳历4月4日)农历二月时已是花开草木见青,而三月清明反而未见青了。

比如说2021年清明节是4月4日,农历是2月23日,近日已春暖花开处处见春了。2022年清明节是4月5日,农历已是3月6日了,届时恐怕花蕾初现春枝刚萌芽。到了2023年4月5日清明节时农历闰2月15日,假如没有闰2月,那么阳历与农历相差不过二十天,到2024年下半年阳历和阴历几乎同月同日了。这就是为何要有闰月的缘故了,也就是说没有闰月的出现,一年十二月花开时间全搞错了,或许桂花要到十月开,或许挑花己在元月就开了。

俗语“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正因为农历(阴历)与阳历时间时间差距大小来确定,越接近闰月年份花草越迟开,反之则己春意盎然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