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里有气按摩哪里 胃胀气按摩哪个部位会让气出来

胃里有气,按哪个穴位能排出来?
脘腹胀痛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虚弱,致食积停滞、气机受阻,消化失调而引起。患者饮食消化不佳、经常腹胀、有食积停滞和腹痛感、时欲恶呕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4 07:24:37

胃里有气,按哪个穴位能排出来?

脘腹胀痛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虚弱,致食积停滞、气机受阻,消化失调而引起。患者饮食消化不佳、经常腹胀、有食积停滞和腹痛感、时欲恶呕。

以相关疾病的俞募穴为主穴,配穴主要选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远端取穴为足三里。



取穴:

主穴:中脘、胃俞

配穴:足三里、脾俞、天枢。操作方法:主要以按揉、摩法、弹拨法为主。可以起到理气和胃止痛的效果。

①患者仰卧位,双下肢屈曲以放松腹部肌肉。医者位于患者右侧,以右手拇指螺纹面为着力点,余四指自然屈曲放于腹部以支撑,按揉腹部中脘穴,按揉力量稍大,以患者耐受为度,时间为 5min;按揉腹部双侧天枢穴,按揉力量稍大,以患者耐受为度,时间为每穴3min;顺时针摩腹,大肠投影区力量稍大,时间为3min,拇指按揉双侧足三里穴,力量适中,时间为3min。

②患者俯卧位,按揉患者背部脾俞、胃俞二穴,每穴5min;如脾胃俞穴有条索样结节,可采取弹拨手法加强治疗力度,结节明显者可用针刀疗法松解粘连。治疗后,脾胃俞可拔火罐,透热为度。



按摩或针灸的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时间全程控制在 20~25min 为宜。

2、初期治疗力度稍大,时间稍短;病情缓解后治疗力度减弱,时间加长;治疗以 6 次为 1 个疗程,每次治疗以隔日一次为宜。

3、治疗后可出现排气及嗳气症状加重的现象,随治疗逐渐减轻消失。

4、胃溃疡出血期、原发性肠套叠不宜推拿手法治疗。

从本质上讲,脘腹胀痛是致病因素作用下,脏腑经络之气气机失调的表现。推拿治疗时首先明确病位,以相应脏腑俞募穴为主穴。俞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主穴穴位宜少而精,治疗时疗效直达病位,事半功倍。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胃以通为补,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中脘、天枢、气海、关元为配穴能起到良好的调节脏腑经络之气机的作用。足三里具有“理上”(胃脘部)、“理中”(腹中部)、“理下”(小腹部)之功效,为强壮身心的大穴。

另外再给大家推荐几个胃胀食疗方:

1、鸡肫皮煎酒曲:腹中胀气、胃中堵塞、不思饮食者,可用鸡肫皮 30 克,生酒曲 15 克,共煎饮服。每日早晚各 1 次,连饮数天,可使胀气消除、食欲增加。

2、橘皮茶:取新鲜的橘皮 50 克,将其撕碎,加少许白糖,开水冲泡,当茶饮,对较轻微的胀气颇有疗效。若无新鲜橘皮,可去药店买 6 克陈皮泡茶饮服。

3、山楂麦芽汤:生山楂、炒麦芽各 15 克,水煎两次,每日分两次饮服,连饮数日。食积不化、胀气持续者服用,能较快消除症状。

美好生活源于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专业媒体!

胃里有气,通过点按2个穴位,就能缓解

1、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人体穴位,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病症,如腹胀、腹泻、腹痛、吞酸、呕吐、便秘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治疗恶心、烧心、嗳气、慢性胃炎、胃痛等。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作用。它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是该穴。可以使用点揉法和掌揉法进行按摩可以起到作用。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可以理胃气,建议每次按摩5-10分钟。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呃逆,噎膈,纳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道病症。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1横指,该处即是。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