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认为是莫言先生。
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
首先,我认为是莫言先生。
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
2012年,莫言先生因“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获诺贝尔文学奖。
第二个,我认为汪芳(笔名方方)女士很可能问鼎“炸药奖”。
武汉,曾因辛亥首义而永垂中国史册,这座英雄城市,今年又因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最终取得胜利而闻名于世。同时,也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副产品”——方方女士写的《武汉日记》风靡大江南北、驰名中外。
方方的这部作品没有文采也没有思想,更是想当然的妖言惑众。作品中充斥着来自家中的以偏概全、闭门造车的个人臆想,而且污名化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有人对此作品做了如下统计:
为此,“芳芳”女士为她的日记内容不实道歉,但她的道歉避重就轻,轻飘飘一句“我的医学知识太缺乏,消息来源全部是听说”,把责任推给提供信息者了事。
该作品问世后,挺方者有之,批方者更大有人在,在网络上引起了一场大辩论。但方方女士却极具“革命斗争精神”,直接把一些质疑她的人说成了“极左”:“不能把中国的前途交给那帮极左,由他们代表民意来操控国家的某些部门。学者们不一定要支持我,但应把反对极左的观点表达出来,要告诉民众一些常识。”
北大教授张颐武为此批评方方“拿着‘极左’的帽子,扣向那些武汉为在生死边缘奋斗的梁小霞说句话的医生,和质疑她那个“满地手机”真实性的普通的读者。”,“向你要真实,就是极左,就要祸害国家?这是什么逻辑?这又是什么样的刻毒?谁和你争什么左右?争的是真假。”
而最撩人眼球的是,5月12日,共和国英雄张伯礼院士在天津市开讲抗疫思政第一课,面向全市全体学生全面介绍了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以及批判了方方、梁艳萍、许可馨等“知识分子”毫无家国情怀,立即引发了方女士的回怼,大有“蓝萍再世”之风彩,活脱脱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形象。
但她的这部作品很快引起西方的青睐。《纽约时报》报道了方方日记,并发表节选。文章英文版标题叫做《She Kept a Diary of China’s Epidemic. Now She Faces a Political Storm.》(她记录了一本中国流行病日记,现在她遭遇了一场政治风暴),摘录了方方1月26日、1月31日,2月4日、2月7日、3月18日、3月24日共6天的日记。报道称方方日记是“上千万读者的必读之物”,“是武汉居民恐惧、沮丧和希望的自然呈现”,称“她的叙述最近遭到了狂热的中国民族主义者的严厉谴责”。
并且很快在国外得以出版。方方日记最早出版的是英文版,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出版社:珂林哈珀斯出版社。出版的书名翻译为:《武汉日记:来自疫情中心源头的报道》。
德文出版社的书名就更直接了:《来自新冠病毒开始城市的禁止日记》。封面设计别具心裁,红底黄字,中间一个黑色的口罩。中文名叫《武汉封城日记》!
说白了推动它出版的西方势力更看重的是它的政治“价值”。方方日记满足了西方反华势力对他们脑子里那个扭曲中国的一切想象,为西方污名化中国提供了“炮弹”。
而方方名声大噪,可能会认为离那个梦想的“炸药奖”很近了。但随着美国执意与中国脱钩,曾经被白宫点名表扬的方方终将成为弃子。而之所以没对她采取党纪政纪措,就是树立反面教材,让群众的正义力量淹没她。防止一动她就能碰瓷到压迫的层面,从而引起西方反华势力再以此大做文章,说不定真给她个“炸药奖”。
鲁迅,梁实秋,老舍,郑振铎,丰子恺,冰心,巴金,朱自清,张恨水,钱钟书,孙犁,赵树理,汪曾祺,杨沫,徐怀中,梁斌,刘绍棠,王蒙,罗广斌,杨益言,邵燕祥,韦君宜,张贤亮,路遥,古华,霍达,刘心武,余秋雨,李敖,冯骥才,蒋子龙,从维熙,铁凝,陆文夫,李国文,韩少华,贾平凹,舒婷,叶君健,草婴,戈宝权,汝龙,杨绛,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