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鸭养殖技术与管理

体重得看品种,每个品种都不一样。
养殖管理技术要求
育雏期的管理要求
1.做好接雏前的准备工作:将饮水器清洗干净并装好水,提前放入育雏室以使水温和室温-致。放入干净的料盘,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7 12:59:31

体重得看品种,每个品种都不一样。

养殖管理技术要求

育雏期的管理要求

1.做好接雏前的准备工作:将饮水器清洗干净并装好水,提前放入育雏室以使水温和室温-致。放入干净的料盘,雏鸭料也应提前按饲喂标准称好并运至育雏室。

2.雏鸭饮水:雏鸭的饮水温度一般以 20~25C为宜,为了增加营养摄入、调节体液平衡可以在5日龄前的饮水中添加5%的葡萄糖,1g/L电解质和Ig/L复合维生素制剂(或速溶多维):为了防止细菊性疾病的发生也可以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药物,连用3天,至少每天用干净水清洗饮水器1次,确保饮水器有清洁的饮用水,供水12小时后开食。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饮水管理要遵从“清洁、充足”的原则。

3.雏鸭的饲喂:前5天采用小鸭破碎料,以后改为小鸭细颗粒料,直径在2~3mm,也可以直接使用粉状饲料。将饲料均匀撒在料盘上,要少喂多餐,少给勤添,前4周自由采食,第5周开始适当限制给料,以防浪费。

4.细心观察,适时分群:雏鸭到场后,技术人员要认真细致地观察鸭群的状况,根据观察到的情况相应处理,使雏鸭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为养好整群鸭打下良好的基础。观察的内容包括:活动情况、脱水情况、呼吸情况、消化情况、脱水程度、伤残情况、鸭群分布、饮水量及采食量等,挑选出伤残和弱小的雏鸭,放入专用舍中精心饲养,待恢复后放回鸭群。

5.断趾:断趾的目的在于防止鸭只之间互相打斗、互相抓伤以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骡鸭断趾一般在2周龄进行。

6.卫生防疫:雏鸭阶段要注意细小病毒病、花肝病、鸭疫巴氏杆菌、感冒和球虫病等易发病的防治。做好环境和设备的消毒工作,杜绝传染媒介的接近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育肥期的管理

从第4周起至出栏称为骡鸭的育肥期,此阶段是饲养骡鸭生产的关键时期,育成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肉用骡鸭的生产效益。育成期的工作重点是促进骡鸭快速增长,并保持良好的均匀度,以便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个阶段的饲养管理工作要点是:

1.分栏饲养:每栏饲养200只左右,群量过大不利于饲养管理,也影响生长速度和合格率。根据体质的强弱分栏饲养,尤其注意挑出大群中全部弱小鸭,放入专用的鸭舍或鸭栏精心饲喂,待康复后放回鸭群。公母鸭要分开饲养,因为它们的生长速度差异很大.混群饲养群内个体之间体重差异很大,母鸭的生长会受到影响.

2.控制合适的密度:在全舍饲的情况下- ~般1m2鸭舍可养4只成品肉用骡鸭:如果有运动场则可适当提高饲养密度。但是,密度过高会影响鸭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也不利于羽毛生长。

3.各群之间的隔离物牢固:要在每个群之间设置坚实的隔离物,高度要求不低于1m,在隔高网、板或栅的两侧要带有固定装置,以防鸭群活动时产生的压力将隔离物碰倒,或从隔离物上跨过。

4.保持鸭舍清洁、干燥: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天让鸭群到运动场活动一段时间以增强其体质。当鸭群在舍外活动时,应安排人员清理鸭舍,清除类便和潮湿结块的垫草,进行通风。

5.断喙:断喙的目的在于防止啄癖,避免鸭群的骚乱不宁,减少饲料浪费,骡鸭断喙一般在第 3周进行。

6.饲料与喂饲:根据所饲养的品种类型和生长阶段配制饲料,满足鸭群生长发有的需要。对于育肥期的鸭群需要促进采食,尤其在育肥后期要设法提高其采食量.每天喂饲4次,保证夜间开灯喂饲一次。

疫病预防要求

影响生产效益的因素主要是禽病和养殖行情,行情一般不可预测,因此禽病是骡鸭生产效益中影响最大的原因。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且禽病的种类之多,传播速度之快,总会使养殖户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预防,发病要及时治疗。在养殖骡鸭之前,首先对骡鸭的常见病症有所了解,在发病时能较快且有针对性地处理:对养殖环境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做好消毒、灭菌工作,降低疾病的传播几率: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对疾病的认识,使其对当前的流行病趋势有充分的了解,把握发病趋势。与此同时还要多参加有关知识讲座,与相关人土进行交流,以提高自身的饲养管理水平,从而能够用较低的成本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10斤左右,好养跟养大鹅一样但是不能养的过多,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