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的豆豉跟罗定的豆豉是不一样的,至于其罗定人说豆豉是从罗定传到阳江的,我们信了就是,至于是哪的特产,阳江豆豉成为特产也不是一时半会了,从20多年前闸坡正式成为国家级旅游区
阳江的豆豉跟罗定的豆豉是不一样的,至于其罗定人说豆豉是从罗定传到阳江的,我们信了就是,至于是哪的特产,阳江豆豉成为特产也不是一时半会了,从20多年前闸坡正式成为国家级旅游区开始,阳江豆豉就随着阳江市旅游的名声传向全国,同时还有五金刀具,漆器。没有错,五金刀具都成为了阳江的特产,那么豆豉就更不用说了。
具体豆豉在哪里发源,经过多少年了,已经是最近罗定以及阳江人最具争议的话题。
因为我是阳江人,我只能从阳江人的豆豉特产发展之路说起来。
豆豉成为特产,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大概二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阳江市地处粤西,距离广州省府200多公里的直线距离,因为地处广东偏远地区,为响应国家号召,发展地区特色经济。阳江市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发展工业,旅游业,宜工宜居环境(2020年中国宜居城市之一),在这个背景下,喜之郎果冻,十八子刀具,莲香炒米饼等,桥牌(豆豉厂),阳帆(豆豉厂)等一批企业落户阳江,并发展壮大。这个时候,阳江豆豉还仅仅是初具规模,并未发展起来。也还没有成为特产。
打响阳江豆豉特产第一枪的,是桥牌豆豉,桥牌豆豉当初属于阳江豆豉厂的龙头企业,因为阳江人对于豆豉的热爱,就像空气一样,平常但不可或缺(当年我老爸出去打工,行李包里,一定有一瓶我奶奶自己做的豆豉)。在这种环境下,阳江产生了大大小小豆豉厂和个人家庭作坊可谓是数不胜数。
而桥牌豆豉的战略眼光非常独到,鉴于市内饱和的市场,将目光看向珠三角甚至于全国各地,由此,阳江豆豉的特产之路正式拉开帷幕。
桥牌豆豉将其品牌豆豉打上阳江特产旗号,海量广告包括广播,电视,和线下的实体店招,路边的广告牌,从合山段325国道到白沙段转闸坡旅游区,的广告牌,(开阳高速十八子出口的路灯广告),彻底的打响了桥牌豆豉的品牌,也打响了阳江豆豉的名声。阳帆豆豉,紧追其后,莲香炒米饼,十八子刀具,各路神仙大打出手。行成如今的特产格局。
由此可见,阳江豆豉的特产之路,是阳江企业花费了无数金钱,时间,以及精力去打响的。现在,鬼婆豆豉接着将阳江豆豉的特产招牌打下去(那时候闸坡还仅仅是国家级3星级旅游景区,而现在更是5星级旅游景区)。
阳江豆豉是不是阳江人发明的,我不知道,但是阳江人爱吃豆豉是无可否认的,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自己做豆豉,我奶奶每当收完豆子,晒干后,将豆子煮熟,放在一个竹子做的大簸箕(普通话不知道叫什么)里,然后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让豆子长毛,当豆子长完毛了,又将其拿出来,去毛,然后晒掉毛,然后装坛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制作流程。白豆豉也有,黑豆豉也有。现如今,阳江豆豉都是用黑豆豉做特产,其实白豆豉阳江人也做,只是主打一个,更容易让外地人知道。即使现在,阳江市的各大菜市场依旧有散装的白豆豉,黑豆豉卖。散装的豆豉便宜,实惠。但是风味和口感不能保持统一,会做的,能比前面提到的各个豆豉厂都好,不会做的,不论口感还是风味都特差。
如今阳江市内依旧有很多的豆豉制作小厂,名不经传,但是也别有风味。
好了,这就是阳江豆豉的特产之路。至于罗定豆豉,就让罗定人去说吧。哪里的豆豉更好,就让消费者去说吧,作为一个阳江本地狗,我吃豆豉,都是去附近菜市场买的散装豆豉,便宜实惠,口感味道还不比工厂豆豉差,甚至偶尔还能吃到比豆豉厂里的还要好豆豉。父母那一辈会做豆豉的,都已经七老八十了,以后,我们也只能买工厂做的了。随着奶奶的老去,我们家特有的豆豉味道,也跟着去了,剩下的,只是记忆中,豆子和霉菌交织在一起的轻腐霉的味道。(另外要说的是,豆豉的制作非常不容易,工厂的标准化生产,会有标准的味道,但是私人制作,哪怕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不同比例,会让豆豉的风味差天共地。)
阳江豆豉宣传做得好,味道口感一般。罗定豆豉不注重宣传,但味道口感比阳江豆豉好。罗定豆豉用黄豆做,饱满咁香,有豆豉味。阳江豆豉黑豆做,皮多不饱满,没豆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