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正宗。因为徐州是五省通衢,四省交界,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打仗多。
把子肉,最早产生于军队炊事班。支起一口大铁锅,猪肉切成大致相等的份量,放进去煮炖。其余豆制品、鸡蛋,一
徐州的正宗。因为徐州是五省通衢,四省交界,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打仗多。
把子肉,最早产生于军队炊事班。支起一口大铁锅,猪肉切成大致相等的份量,放进去煮炖。其余豆制品、鸡蛋,一并放进去煮。青菜、豆角则扎成小捆,也放在进锅里。
这样一口大锅就解决了荤素搭配问题。做饭的时候,按人头点好,多少人做多少份。分配起来也容易,每人一块肉、一捆青菜。其余一样。
所以把子肉的特点是一口锅解决问题。适合做大锅菜,做的简单,分配公平,吃得很爽。至于口味如何,则肯定是一般般的。
把子肉什么时候传到民间的?
正常的士兵退伍,回到家,基本不会再做把子肉。毕竟把子肉是烹制多人餐的方法,对于家庭,不再适合,一是人口没那么多,二是有条件做更精细复杂的美食。
一种说法认为,溃兵和土匪是把子肉继承并发扬的主力。一场大战结束,产生无数的溃兵,溃兵们各自组合,形成一股股的土匪。他们必然还是延续军队的伙食,不同的是,他们躲进荒郊野外,有更多的时间来烹制食物。他们不用每天急急的行军打仗。
充足的时间,能熬制出更好的汤料,大块的把子肉在沸腾的锅里,溶进美味的汤汁。一锅香喷喷的美食就此诞生。高汤不用更换,每日续水加肉即可。配上美酒,那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境界!
溃兵们并不是天生的土匪,他们也想安居乐业。有人便以把子肉为卖点,开起了饭店。但是把子肉毕竟不是什么精细高级的食物,它更合适的是出苦力的人。而徐州恰恰聚集了这一批人。1.灾民,黄河泛滥时,徐州地区灾民云集。2.船夫,京杭大运河车水马龙。这样,把子肉便在徐州地区流传开来。
东坡肉,实际上把子肉的改良版。苏东坡在徐州为官,吃到把子肉。离开徐州后,念念不忘。他以回忆的形式把大块肉的做法讲给厨师听,厨师开发出了大块的东坡肉。
地锅鸡,徐州特色菜。它和把子肉同出一脉,但是要高级一些,它是小灶。部队里只有长官和特殊贡献的人才能开小灶。溃兵土匪、灾民流民,一群一群。地位低的人就背一口锅。这些人偷盗抢劫也时有发生,最常见的是偷鸡。地锅鸡的做法很简单,杀鸡切块,支起地锅,烧柴炖煮,快熟时,锅四周贴面饼,面饼一半被锅加热烤得金黄,另一半泡在汤汁中,鲜美可口。一道地锅鸡,主食、菜肴都有了。地锅鸡发展后,有地锅鱼、地锅排骨、地锅三鲜等等。
昨天从江西回鲁,为了验证哪里的把子肉好吃特意在徐州住了一夜,到徐州已经晚上9点了,住的宾馆附近有家彭城味道,菜做的相当不错,价钱也合理,尤其那个杂拌里的馓子,绝了,价钱也合理,买了大庆路口王滩狗肉带回济南,一大早去宾馆对面吃把子肉,早上居然没有,早餐没有把子肉,唉!吃的淮南牛肉汤加壮馍,没有羊汤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