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传统的书法种类众多,
1,正书也叫楷书,真书,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始于东汉,,比较有名的有颜真卿(告身书),欧阳询(九成宫),柳公权(神策军碑),赵孟附(松雪斋集)等,在我印象里,本
我们传统的书法种类众多,
1,正书也叫楷书,真书,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始于东汉,,比较有名的有颜真卿(告身书),欧阳询(九成宫),柳公权(神策军碑),赵孟附(松雪斋集)等,在我印象里,本人尤为喜欢,也鉴于我一直以来是个初学者,还没有学会正正常常的行走,不好翻越其他形式的巅峰。
2.草书,该形式便捷迅速,婉若游龙,始于汗初,当时通用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不断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为今草,唐朝时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有名的有米芾(论草书帖),等我觉得一代伟人毛泽东先生的草书是一座高峰,没有经历的曲折,阅历的荡气回肠,胸怀的坦荡洒脱,切不了轻易临摹学习亵渎。
3.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以前有甲骨文,金文,籀文,它们还带着代表性的象形文字的特点,后来秦朝统一文字,简化字体,使得形体匀称齐整,较易书写。有不同爱好者可以练习书写,剑走偏锋,很有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落落大方,成一代中流砥柱。有名的有李斯(泰山石刻、琅琊台石刻),李阳冰(三坟记、城隍庙碑)等
4.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的一种,既弥补了楷书书写速度太慢,又解决了草书的难于辨认。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反之叫行草,这些都适用于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有名的有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稿),苏轼(黄州寒食帖)等。
5.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字形多成宽扁,横画长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著名的有韩择木(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大智禅师碑),徐诰(嵩阳观记),李白(上阳台)等。
历史各个阶段,都是人才辈出,并形成众多流派,留下来诸多艺术。
现代人们文具用品不短增多,钢笔字,粉笔字,铅笔字等也各有各的强势一面,但是,写作的功底还是在于千百年来,我们文化的传承才有的今天。
另外,你喜欢的才是最好的,众口难调,每个人喜欢的事物不一样。
哪个最板正我不知道,倾向于唐隶和明清馆阁体。
可说别的板正?
唐楷“板”正?
唐 褚遂良 《大字阴符经》
褚遂良都快骚破了天了好吧?
唐 钟绍京 《灵飞六甲经》
欧楷板正???
唐 欧阳询《皇甫诞碑》
唐 欧阳询 《李誉墓志》
老爷子结构做错位做变化的操作闷骚的很,ok?
说小篆板正那是没玩过清篆
清 徐三庚 《文心雕龙》
清 钱坫《河中之水歌》
清 吴昌硕 《临石鼓文》
清 吴让之 《吴均帖》
清 莫友芝 《耀此纳我八言联》
噢,限定是秦小篆。那好,原汁原味儿的秦小篆,保真。
秦诏版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府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你看,都皇帝了,保正不是先秦混过来充数的。
啥?碑刻看不明白?好,当代大家临出来给你看。
当朝 王镛 《临秦诏版》
至少每一种字体都可以举出不板正的反例。而板正的书体是否能视为书法艺术还有待确认,毕竟不是随便拿一个古代人写的字儿就能当书法看对不对。
敦煌《兰亭序抄本》
永和九年岁癸……卧槽写错了。
注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