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真的是一个比较神奇的器官,我们为了消化和吸收食物,会在胃内分泌胃酸,胃酸是酸性很强的液体,如果是滴在皮肤上或其他组织器官里,肯定会造成损伤。然而,正常人的胃黏膜不仅能够分泌这些胃酸,还能够与胃酸“和平相处”,这是源于胃黏膜上存在至少五种生理保护机制。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的这些保护机制能够对抗由食物或环境因素等造成的损伤机制,因此,胃黏膜不会受损;而当保护机制减弱,或损伤机制增强时,胃黏膜则可能受损。我们常说的“修复胃黏膜”其实就是要修复原本存在的这些胃黏膜保护机制,调节饮食确实是很必要的手段,但这不仅是要多吃什么,而也有需要少吃和不吃的东西,同时,饮食的节奏也很重要。此外,当胃黏膜的损伤比较严重和广泛时,仅仅通过调节饮食是不够的,也需要药物的治疗。
胃黏膜的五大生理保护机制
我们简单了解了胃黏膜的五大保护机制后,就可以推测出来,我们做哪些饮食调整是利于它们修复的。
- 胃黏液-碳酸氢根屏障:这相当于是存在于胃黏膜表面的一层“碱性凝胶”,这层“凝胶”隔绝了食物、胃酸、胃蛋白酶等物质与胃黏膜的直接接触,避免了锋利或质硬食物的物理损伤以及胃酸和胃蛋白酶的生化损伤;
- 快速更新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层: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更新是非常快的,一般3~7天左右就会更新一次。也就是说,哪怕万一胃酸渗透进了“凝胶”,造成了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一般一周以后,也会有新的细胞更替损伤的细胞。这些细胞还能够自主地将碳酸氢根排向“凝胶”层,并且,阻止H+进入细胞;
- 胃黏膜微循环:有研究认为,胃黏膜的微循环才是胃黏膜保护机制当中最中心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胃黏膜的微循环血流只有保持丰富和活跃,才能够保证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供能、更新和分泌等作用,并且及时清理局部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减少对胃组织的刺激和损伤。简单来说,没有好的微循环,就不会有好的胃黏膜的“凝胶”与上皮细胞层;
- 修复因子作用:前列腺素、生长因子、一氧化氮、热休克蛋白以及三叶因子等修复因子,富含与胃黏膜组织中,它们对于维持胃黏膜的功能和更新是很重要的。比如说,研究发现,前列腺素E2越多,胃黏膜损伤后的修复就越快;
- 免疫作用:胃黏膜上也存在免疫细胞,当细菌或其他抗原物质侵入胃黏膜,则免疫系统会发挥清除和抵抗作用。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因子一部分可以促进胃黏膜的微循环,但也有一些可以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促进胃黏膜修复的饮食建议
根据胃黏膜的几大保护机制,我们其实比较容易就可以倒推出饮食调整的原则:
- 减少食物对胃黏膜的物理刺激:一方面,食物不要过热也不要过冷,应该将食物做熟以后,放至温热之后再食用;另一方面,避免吃过硬、不容易消化以及表面锋利的食物,所以,还是应该以精加工以后的食物为主,可以把食物加工得更加软烂;
- 减少食物对胃黏膜的生化刺激:减少高酸性食物的摄入,这样会更利于“凝胶”层的修复,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碱性的食物;辛辣刺激的食物应该减少,但也并非完全不能吃,关键是适量。研究表明,适当的辣膳食可以促进修复因子前列腺素E2的分泌,但过量的辛辣刺激则会加重胃黏膜损伤。此外,还应该减少高脂肪性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可以刺激消化酶的分泌,这可能加重对于胃黏膜的损伤。避免暴饮暴食,建立少食多餐的饮食节奏也很重要,可以让胃酸的分泌节奏变得平缓,减少胃黏膜的工作负担;
- 保证营养和饮食的多样性:有人以为“胃伤了”,就每天喝粥就好。其实这很容易造成营养缺乏,是不利于胃黏膜修复的。我们前面说了,胃黏膜上皮细胞3~7天更新一次,这一过程是需要大量营养物质的;而各类胃黏膜修复因子的合成也需要机体有充分的营养。因此,提倡保障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还有新鲜水果、蔬菜对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补充;
- 避免不洁食物的摄入:减少外来的细菌、病原体等对于胃黏膜免疫系统的刺激。
好的,关注“家有好医赵博士”,请把这些医学小知识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
胃粘膜本身有很强的修复能力,只要有机会修复,它就会很快修复。不修复是因为破坏因素不能去除,比如细菌感染、炎症反应、药物刺激等等。即便是因为反复的炎症,导致胃粘膜萎缩,从而丧失了修复到完好如初的能力,它也会通过化生的方式进行修复,直至粘膜没有任何破损为止。甚至是对于胃癌这样的恶性病变,癌变周围的粘膜也会试图修复,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愈合的假象。
这么强悍的修复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不是靠吃什么养出来的,也不是靠看书学来的。如果发生了难以修复的破损,首先是要找原因,去掉病因它自然就会修复。如果是饮酒引起的,不喝酒就是;如果是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溃疡和糜烂,杀菌就是;如果是胃癌,就要把癌灶切除,把剩下的胃再缝合起来。
指望吃什么东西修复胃粘膜是瞧不起自己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