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应该就是气血双虚,如果用中药方来调理的话,四个经方可以介绍下,分别是: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和十全散(十全大补汤)。
十全大补,大补气血说起来对于气血不足的中药调理
气血不足应该就是气血双虚,如果用中药方来调理的话,四个经方可以介绍下,分别是: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和十全散(十全大补汤)。
说起来对于气血不足的中药调理,大补气血的十全大补方,相信平日里对滋补类中药留意比较多的人可能并不陌生。
但相信被人们冠以“十全大补”方名的,梳理古今中医书籍,你会发现竟然有十多种,这些都名为“十全大补汤“方的,遣方用药之组成大致相同,但细分之下,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导致功效也不尽相同。
而能对气血不足进行大补气血的十全大补汤,且大多数人所知晓的十全大补方,应该成书于北宋时期,当时由朝廷指派专人把当时“官药局”所搜集的方剂校订编撰成册为后来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所载的“十全散”。
这个十全散,为一首大补气血的方剂,其组成也颇为精妙,组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芎、黄芪、肉桂,并在制剂之时再加入生姜和大枣。
对中医稍有了解的人分析这个十全散方,不难看出,前面四味药其实就是著名补气经方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的配方,就是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
细心的人还会发现,跟在四君子汤后面的十全散组方的四味药,当归、白芍、地黄、川芎组合起来就是补血名方四物汤。
四物汤最早记载于唐朝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应用较为广泛的同样记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而人们还知道把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和在一起,就是治疗气血不足的益气补血经方八珍汤。
由清代医家张秉成编撰的《成方便读》中是这样解读八珍汤方的,八珍汤并补气血之功,固无论矣,而在八珍汤基础上加黄芪和肉桂组成的十全散,所加入的黄芪可以正气以益卫,肉桂温血而和营,且各药得温养之力,则补性愈足,见效愈多,非惟阳虚可遏,即阴虚者也可温。
那么,后面的“非惟阳虚可遏,即阴虚者也可温”这句话,啥意思呢?
其真正含义是十全散,不但具有益气助阳的作用,能够使得阳气虚弱的状态得到改善,还具有补气生血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血虚一类疾病。
并不是说“阴虚用温药”,那是有悖于医理的。
从清代张秉成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十全散是一个配伍严密周详,能全面调补一身气血的名方。
到目前为止,十全散的成药、饮片还在广为使用,经历了长期实践的检验,确属不易。
上述这些解读大概也就是大补气血的“十全大补”称谓的由来吧。
至于文章开始说到的其他十全大补方,应该是后世医家在结合自身的临证心得,在十全散基础上加减化载而来。
现在,面对电商平台、药店里琳琅满目的滋补品、保健品,十全大补类的成药无论从包装还是价格,都显得不那么起眼,价格也相对低廉,也很少有人将其列为补品的优先考虑之列。
然而,质朴无华的十全大补,其补益的功效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众多的中医古籍中,既有称其补诸不足,养荣卫三焦,使五脏六腑冲合清通者;也有人认为十全大补可以养气育神,醒脾止渴,顺正辟邪,温暖脾肾者;还有人认为它能生血气,助阳固卫,壮元阳的。
总之,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但这些看法绝不是空穴来风。
十全大补类中成药的主治,却是比较广泛,常被用于治疗气血两虚,疲劳潮热,面色咣白,气短心悸,头晕目眩,自汗盗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妇女
崩漏,月经不调,疮疡不敛等。现今多用于各种贫血,慢性胃肠疾病,妇女月经病以及外科手术后等。
既然具备这么多功效,是不是就可以所以服用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要知道“是药三分毒”,即使是滋补类的中药,也不例外。
即使想吃点十全大补来大补气血,也建议咨询有经验的老中医,让他们四诊合参气血阴阳虚实等情况,以及脾胃运化功能,是否夹杂水湿瘀阻痰浊等,再来决定需不需要用药,选择哪一种剂型来进补合适。
最后再洗感谢邀请回答。
气血不足中医有很多调理方法。可以用八珍汤(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党参 茯苓 白术 甘草)气血双补;肝郁脾虚可用逍遥散(柴胡 当归 白芍 茯苓 白术 甘草 生姜 薄荷)疏肝理气、健脾益气;如果睡眠欠佳可用归脾汤(党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当归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木香 远志),气血双补兼宁心安神。具体要根据个人气血不足所致的情况辨证论治来加减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