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没有电冰箱,但有冰。
古人夏天降温,给食物保鲜,以及做冷饮,都离不开冰。
冰从何来?冬天从结冰的水面上凿下来的。凿下来以后,藏入冰窖,第二天夏天取出来,冰块几乎还没化。
古代中国没有电冰箱,但有冰。
古人夏天降温,给食物保鲜,以及做冷饮,都离不开冰。
冰从何来?冬天从结冰的水面上凿下来的。凿下来以后,藏入冰窖,第二天夏天取出来,冰块几乎还没化。
凿冰和藏冰的历史,至少从周朝就开始了。但我们没必要扯那么远,只需要看看近代中国是怎样做的就行了。
闲言少叙,有图为证。
这是工人在冰冻的河面上凿冰的照片。
凿冰之前,工头先用锋利的铁镐划出横平竖直的大线,纵横交叉,非常规整。
然后,工人从划线的地方开始凿,先远后近,手要稳,眼要准,力要狠,凿出来的冰块,方方正正,不能崩角儿,不能断裂。
每凿下一块冰,都要用钩子钩住,拉到冰面上,推到大车上,运到冰窖之中。
喏,这就是老北京最有名的冰窖,位于雪池胡同,当年是专供紫禁城用冰的大仓库,有一多半建在地下,里面用大理石铺底,墙体非常厚,否则难保冰块大半年不化。
我没到雪池冰窖里参观过,想来当年藏冰之时,应该是下面这幅场景:
晚清和民国前期的北京,冰窖俯拾即是,共分三种,一种是宫廷冰窖,供应皇宫和近支宗室;一种是府邸冰窖,是王公贵族自己建的,专供自己家用;一种是商民冰窖,民营,出售,既批发也零销。
商民冰窖里的冰,分为三六九等。块儿大,方正,取冰的河面干净,杂质少,这种冰肯定贵;块儿大,方正,杂质多,化开一摊黑泥,这种冰肯定不那么贵;凿冰和运送时手法不当,有崩角儿,又有泥沙,这种自然很便宜。
还有最便宜的冰,叫做“冰核儿”,指的是碎冰块儿,卖价便宜,小商店买来给果子保鲜,平民百姓买来给孩子解馋——夏天炎热,买一碗冰核儿给孩子嚼嚼,相当爽口。
上图这个容器,就是几十年前北京小贩出售冰核儿用的小盒子,木头做的,外面包铜。
冰核儿当然比不上现在的冰棍儿,因为它取自河面,太脏,肠胃不好的话,搞不好会窜稀。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古代的饮食都是健康的,古代冷饮虽然不含色素,虽然不含防腐剂,但做冷饮用的冰都是天然冰,取自江河,含有很多杂质。
《宋史》第385卷记载了南宋皇帝宋孝宗跟礼部侍郎施师点的一段对话。宋孝宗说:“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意思是我前几天吃冷饮吃得太多,搞得拉肚子。
中国人很早就在挖窖藏冰。
冬天从河流湖泊中切割冰砖,运到地窖中储藏,外面隔热保存,虽会融化一部分,但这是夏日主要的用冰来源。
唐宋时期就有商人夏天售冰,搭配切碎的水果,称为冰碗。
最迟到北宋时期,开始应用硝石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