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叫荀彧,不叫苟货!——我想,这是最经典的错读了吧!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名士泛滥;简单来说猛将如过江之鲫,名士如过草之芥,但凡有名有姓有号有字的不下千余人,可问题是这是拜罗贯
你好,我叫荀彧,不叫苟货!——我想,这是最经典的错读了吧!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名士泛滥;简单来说猛将如过江之鲫,名士如过草之芥,但凡有名有姓有号有字的不下千余人,可问题是这是拜罗贯中老先生所赐,毕竟《三国演义》演绎的这段历史,实在太过精彩
那么,还有哪些人的名字让人第一时间发蒙,且长久的读错呢?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公孙瓒绝对算一个。出身贵族的公孙瓒长得很帅,而且声音又很洪亮,所以被涿郡太守看上招来当了女婿。随后平步青云的公孙瓒,由于能征善战,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官至北方四州太守,可谓是一时豪杰
公孙瓒的名字,来源于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形状如勺,以圭为柄,用于祭祀,是为圭瓒。再加上他本身就长得帅,实在是配的上他的这个名字,不像今天叫某帅、某俊的,一般来说都比较磕碜
喜好骑白马穿白甲的公孙瓒,原本是地道的高富帅,走到哪都是少女眼中的梦中情人。可是由于性情太过于刚猛,且实力能力确实有限,多次被袁绍击败后失去部下信任,最终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曹魏阵营名士辈出,什么郭嘉、许攸、司马懿、杨修啥的,总之是人才济济。可荀彧荀老板的知名度一直都非常高,除了他的名字很拉风以外,其个人能力也是没得说
作为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早年荀彧便被人称为“王佐之才”,而且综合其表现来看,的确是不负盛名。在战略规划方面,他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并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最为知名的当属“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可惜,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的荀彧,却不得善终。其实说来也奇怪,荀彧自始至终都为曹操称霸天下出谋划策,却在曹操称魏公的事情上提出反对意见,一副汉朝忠臣的样子,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也正是自此开始,荀彧不得曹操宠信,调离中枢核心的荀彧郁郁寡欢,最终在寿春忧郁而死,但一说是服毒自尽,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就这样惨淡收场
作为三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主角,自带光环的诸葛家族到了哪里都是聚光灯下的焦点人物。无论是最出名的诸葛孔明,还是老实巴交略显迂腐的诸葛瑾,甚至说能力稍差的诸葛诞,算是给诸葛家挣足了面子,那么诸葛恪呢?
当然了,他是叫诸葛恪(ke,四声)而非猪哥哥,他是诸葛瑾的儿子,也曾是吴国的掌权派,作为家族荣耀诸葛亮的侄儿,他和叔叔的唯一相似点就是他非常有权,只不过有些短暂
少年时期便有神童称号的诸葛恪,曾急中生智帮助父亲免于嘲讽(诸葛子瑜之驴),也曾面对大帝孙权的考验对答如流,算是个少年将才。也正是如此,他在陆逊病逝后担任东吴军界一把手。随后在东兴之战中大获全胜的诸葛恪,不日便加封丞相,位极人臣。只可惜他刚愎自用,举兵伐魏遭遇惨败且回国后为掩饰过错而独断专权。最终,诸葛恪被孙峻诱入宫中杀害,时年五十一岁
当然,三国时期的名人和人名实在是太多了,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的,实在是数不胜数。但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上述三位了
其他如名将许zhu(许褚)、谋士贾yu(贾诩)、名士you康(嵇康),也都是经常会被念错的名字,所以说拥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不一定是坏事儿却未必是好事儿呢!
比如我们的猪哥哥(诸葛恪),就让人很头疼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谢邀。
人名里容易读错的字基本就是生僻字和多音字了,据不完全统计,三国中有姓氏的人物共有980多人。其中像我们最熟悉的刘关张等大部分人都不可能读错的,但还是有一小部分我们就想当然的读错了。
一、刘禅,提到刘禅,大家脑子里都是“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禅就是一个多音字chan和shan两个读音。很多人看到这个字就会读成chan,刘备怎么会让他的儿子当和尚,在这就要读shan了。众所周知刘备有个干儿子叫刘封,与刘禅名字连读就指封禅了,可以看出里面的寓意。
二、刘琮,也和刘禅有关,三国里面有两个刘琮,一个是刘表的二儿子,让荆州的就是他,其二就是刘禅的三儿子了。琮很多人都会读成zong,真正读音是cong。
三、郤正,郤是标准的生僻字,估计很多人都不认识,我每当读三国小说是看到了都是靠猜吓读,他的读音是xi。
四、蒯良,和郤一样是个生僻字,反正我以前看到就读peng,和我一样读的小伙伴有没有很多啊,他的读音是kuai。
五、荀彧,曹操名下最著名的文臣之一。这个人的名字,我相信也没有几个小伙伴能读对,我当时看到就读成了苟或,他的读音是xun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