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喂养误区及对策

虽然科学育儿的理念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实践中远未深入人心,不科学的做法比比皆是。有些做法既无理论根据又无实践效果,有害无益。
误区1 新生儿喂黄连水或黄芩水
这种做法在南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0 02:20:42

虽然科学育儿的理念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实践中远未深入人心,不科学的做法比比皆是。有些做法既无理论根据又无实践效果,有害无益。

误区1 新生儿喂黄连水或黄芩水

这种做法在南方很多地区流行,没有任何必要,也没有任何益处。“预防新生儿黄疸”、“先苦后甜”等说法毫无根据。黄连、黄芩等中药还可能损害宝宝稚嫩的肠道、肝脏、肾脏。

误区2 新生儿喂盐水

盐水中的盐不但对正常出生的宝宝毫无价值,还会增加宝宝肾脏负担,而不会带来任何益处(特殊医学情况下使用是例外)。如果一定要在开奶之前给宝宝喂点什么,白开水甚至糖水都要好于盐水。

误区3 婴儿喂蜂蜜水

喂蜂蜜水的益处不会超过喂葡萄糖水,但风险却很大,简直是拿宝宝的生命冒险。蜂蜜有可能含有肉毒杆菌芽孢(直接来自蜂蜜,间接来自灰尘或土壤),进入婴儿未发育完善的肠道后,会产生并释放毒素,引起中毒,这样的案例报道不少,病死率较高。

到宝宝长大后,肠道发育像成人一样完善,肉毒杆菌芽孢引起中毒的可能性会降低。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权威机构亦建议不要给婴儿喂蜂蜜。

误区4: 婴儿喂凉茶

凉茶对成年人是否有益尚且存疑,对宝宝则肯定有害无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凉茶对宝宝有什么益处,或者能解决什么问题。而凉茶中复杂的中药成份很难让人相信它对宝宝是无害的。

误区5: 婴儿喂珍珠粉、金银花水、高丽参水

这种做法的思路与喂黄连水、凉茶等的错误是一脉相承的。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它们对宝宝有益,而安全风险缺很大。

误区6: 3个月以内的宝宝喂米粥、米汤、米糕等

小婴儿消化淀粉(米粥、米汤、米糕等)的能力很差,所以这些东西吃了也不能吸收,还会干扰奶类的摄入和吸收,得不偿失。6个月以内的宝宝应该纯母乳喂养,不能吃这些营养价值极低的食物。

误区7: 比拼体重

经常看到有人与别人的宝宝比谁体重大,谁先出牙,谁先吃饭,谁断奶早……这种比较都是没有必要的。不同孩子的生长发育并不同步,体重、身长、牙齿、大动作或精细动作等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就可以,不是越早越好,越重越好,不要攀比。

宝宝生长发育绝不是越胖越好,只要体重保持正常的增长速度(正常生长曲线)即可。体重过重,“大胖小子”很可能是过度喂养的结果,对宝宝生长发育弊大于利,会增加肥胖以及成年后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危险。

误区8: 定时给6个月以内的宝宝喂水

母乳含有丰富的水分,可以满足小婴儿的生理需要,无需定时喂水。世界卫生组织在《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中建议,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就是除母乳以外,不喂给其他任何食物或饮料,甚至不喂水。

误区9: 4个月添加辅食

婴儿开始添加辅食的适宜时间是满6个月。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机构给出的权威建议。过去国内都建议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很多儿科医生至今仍这样建议,应该更新知识,加以纠正。

误区10: 第一个辅食加蛋黄

蛋黄作为首选的辅食,这也是陈旧的知识。蛋黄中的铁很难被吸收,吸收率仅3%,远低于瘦肉和动物肝脏(铁吸收率20%),而且蛋黄是最容易导致宝宝食物过敏的食材之一。因此,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不应包括蛋黄,蛋黄应在7~9个月开始添加,每日自1/4个逐渐增加至1个。

误区11 吃米粥不吃婴儿米粉

家庭自制米粥是一种不错的食品,但不应作为最初的辅食,更不能代替婴儿米粉。婴儿米粉是一种营养非常丰富的配方食品,专门为婴儿设计,在大米的基础上,根据婴儿需要添加了铁、锌、钙、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B族维生素、DHA等多种营养素,故营养价值远超米粥。

添加辅食的早期,应选用婴儿米粉,不用米粥;后期也应以婴儿米粉为主,辅以少量米粥。

误区12 宝宝店出售的小食品是婴儿辅食

宝宝店、育婴店出售各种各样做成奶豆形状、小动物形状或带有儿童图案的小食品,但很多并不是合乎标准的婴儿辅食。

婴儿辅食类产品有专门的国家标准,购买时一定认准产品标准号。只有标有“GB10769”或“GB10770”的才是正宗的辅助食品,否则最好不要用于婴儿辅食。(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关于如何给宝宝选购饼干的)

误区13 辅食必须是软、烂、糊、汁状

早期添加辅食时,必须是汁状或糊状,以适应宝宝的胃肠道。但随着月龄的增长,应该逐渐过渡到较软的固体(如煮蔬菜)、硬固体食物(如水果、婴儿饼干等),这样有助于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胃肠消化能力等。倘若一味坚持软、烂、糊、汁,孩子吃起来固然省力,但却会使宝宝咀嚼、消化能力发育落后,迟迟不能接受固体食物,并进而影响营养素的摄取。

辅食添加不仅是为了补充宝宝所需营养,还要训练宝宝咀嚼、口手动作、消化吸收,促进其神经协调功能。这是很多家长容易忽视的。应根据月龄主动锻炼宝宝吃更大块、更硬、更固体的食物。

误区14 辅食主要靠喂给

添加辅食不但要能补充营养,还应有助于婴儿神经心里发育,所以在添加过程中应注意食物的质地和培养儿童的进食技能,如用勺、杯进食可促进口腔动作协调,学习吞咽;从泥糊状食物过渡到碎末状食物可帮助学习咀嚼,并可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用手抓食物,既可增加婴儿进食的兴趣,又有利于促进手眼协调和培养儿童独立进食能力。因此,10~12个月可以培养婴儿自己用勺进食。

误区15 烹制辅食放盐

“不吃盐会让宝宝没力气”的说法是错误的。盐对宝宝并无益处,还会破坏其正常味觉,易养成日后高盐饮食的不良习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烹制婴儿辅食时不要加盐,不加调味品,少放糖。

误区16 吃很多水果

很多家长误以为水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加之宝宝爱吃,所以每天给宝宝吃很多水果,又吃香蕉又吃苹果。其实,宝宝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水果,而且宝宝的胃容量十分有限,水果太多势必影响其他食物或营养物质的摄入,得不偿失,严重者会造成体重不足或发育迟缓。

宝宝满一周岁时,每天25~50克水果即可,不到周岁要更少一些。50克是什么概念?大约是一根香蕉的1/3,一个大苹果的1/5。

误区17 婴儿吃牛初乳

牛初乳是乳牛产崽后7天之内的乳汁,其物理性质、成分与普通奶差别很大,产量低,工业化收集较困难,质量不稳定,不适合用于加工婴幼儿配方食品。而且,长期食用牛初乳对婴幼儿健康的影响,国内外科学研究较少,效果和安全性均不明确。

虽然产品宣传说牛初乳能提高宝宝免疫力,但牛初乳中的抗体对人类婴儿是不起作用的。真正能提高宝宝免疫力的只有母乳或人类初乳。

误区18 婴儿补钙剂

很多家长给小婴儿补钙,其实大多数是没有必要的。在母乳或配方奶充足的情况下,其所含的钙是很充足的。只需补充维生素D,提高奶中钙吸收率就可以了,无需常规服用钙剂。

“母乳或配方奶粉充足”,是指6个月以下纯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6个月以上,每天摄入母乳600毫升,或者配方奶600~800毫升。

有些人以为宝宝枕秃、哭闹就一定是缺钙,还有人根据微量元素检测数值来诊断是否缺钙,都是不全面的。(End)

摘自王兴国老师《吃的百科》

6个月前,当然是母乳喂养才是正确的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