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每逢佳节胖三斤”,虽然五一劳动节应该是劳动的节日,但在如今还是免不了吃吃吃吃吃啊!
所以大家等过了这个节之后再去称称,胖没胖?!
今天题主既然问道了淄博菜,那家住在淄博博
都说“每逢佳节胖三斤”,虽然五一劳动节应该是劳动的节日,但在如今还是免不了吃吃吃吃吃啊!
所以大家等过了这个节之后再去称称,胖没胖?!
今天题主既然问道了淄博菜,那家住在淄博博山的笔者就不得不仔仔细细、明明白白的给您介绍一番了。
提这个问题的这位小伙伴,既然问到了淄博酥锅,想必也是品尝过了的。说句实话,这是我在外边工作最想念的淄博菜之一了,尤其是妈妈亲自做的酥锅。
记得笔者还小的时候,当时就看着家里人做酥锅。大人们会先把食材摆得整整齐齐的,据说,这是以为食材的放置顺序是有说法的。
酥锅通常用一口大锅,在锅底铺上一层厚厚的白菜,然后再层层放上猪蹄、豆腐、鱼肉等,再之后又放上海带、藕片等蔬菜,最后再覆盖上一层豆腐和白菜封锅,这样一来,整个锅就被丰富的食材完全包裹。说到这我的口水就不住的流了。
当然,不同家庭,不同饭店,酥锅的摆盘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最终的味道也不太一样,只能说各家有个家的特色,但都是美味。
酥锅其实最开始不叫“酥锅”而叫“苏果”。
据说在清朝初年颜神镇一位叫苏小妹的妇女创始,她无意中将鱼、肉、鸡、海带、白菜等原料放在一起炖制,做完后发现鱼骨酥烂、肉质香嫩,味道居然意外的好吃,于是街坊邻居也跟着学。
而正是因为是苏小妹的创作,所以酥锅最早的取名就叫“苏锅”。后来又以为内口感非常酥烂,便改名成为了“酥锅”。
很久很久以前博山盛产煤炭,然后就盛产陶瓷,有了很多窑主,然后就有窑工,窑工都是自己带饭,为了饭菜不凉,窑工们就把饭菜放在窑边,有一天几个窑工把各自带的菜放在了一起,于是就有了酥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