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内科医生,说起眩晕症,以前我也只是在课本上学过,直到我自己工作后碰到一个典型的病例,令我印象深刻。刚毕业那会,,有一次出诊120,有个病人说晕的厉害,到达
定义:指阵发性或持续性的大脑头昏沉感、不清晰感,头重脚轻、步态不稳,可伴有头胀、头部发紧感等。要注意的是,头晕不伴有视物旋转。
常见原因:长时间加班、疲劳、睡眠不足、眼部疾病、贫血、高血压、直立性低血压、糖尿病、心律不齐、尿毒症、焦虑抑郁等。
定义:指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是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通俗的解释就是出现视物旋转和天旋地转的晕眩感。患者最常见的描述是感觉“天花板的灯在转“或“房子在移动”。
由于导致眩晕的疾病很多(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且较为复杂,专业性强,临床医疗工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一类是前庭周围性眩晕,指前庭感受器(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及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所致的眩晕,包括耳石症、梅尼埃氏病、前庭神经元炎、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等。
另一类是前庭中枢性眩晕,指前庭神经颅内段、脑干、小脑病变所致的眩晕,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死、小脑梗死等。
发病特点:指头位变化时(比如起床、翻身、转头)诱发的短暂的视物旋转和天旋地转感,伴有明显的眼球震颤,持续时间通常为数秒,很少超过1分钟,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感。
该病是最常见的眩晕,约占30%。好发于30~60岁,女性是男性的2~3倍。
发病机制主要是内耳椭圆囊附着的碳酸钙颗粒(耳石)脱落在内耳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发作。
患者常望 “床”兴叹、不敢动“头”,有的耳石症患者因眩晕而不敢卧床,坐在沙发上睡觉;由于耳石症的眩晕“瞬间即逝”,以秒计算,又可反复发生,也可自行好转,患者往往向前直走时晕不明显,就怕转头。
耳石症最常误诊为颈椎病,治疗效果差。
耳石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Epley),药物治疗为辅。
发病特点:多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持续 20分钟~24小时,波动性感音神经聋,伴耳鸣、耳闷胀感,长期发作后,出现听力下降或丧失。好发于30~60岁,女性为男性的1.3倍。
病理改变:主要为膜迷路积水。
治疗方法:① 眩晕发作期可使用前庭抑制剂止晕(苯海拉明、异丙嗪),脱水减轻迷路水肿(甘露醇、利尿剂);② 眩晕复发的预防应采取阶梯性疗法,包括限制食盐的摄入,忌烟酒、 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口服倍他司汀或利尿剂等;③ 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进行有创性治疗。
发病特点:表现为剧烈的眩晕常持续1~3天、站立不稳,不能行走,部分可达1~2周,眩晕消失后,多数患者尚有行走不稳感,持续数周,一般无听力障碍。好发于青中年,多有上呼吸道前驱感染史。
治疗方法: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对症止晕(倍他司汀、氟桂利嗪)以及尽早进行适当的康复活动。
发病特点:曾称为偏头痛性眩晕,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眩晕以自发性旋转和位置性眩晕多见,持续时间在5分钟~72小时,头痛多于眩晕同时发生。
患者多有头痛史即位于头部一侧或呈搏动性或疼痛达到中到重度或活动后加重头痛,有畏声畏光以及视觉先兆。
治疗方法:① 急性期治疗:以曲普坦类药物治疗头痛为主(利扎曲普坦);② 预防发作治疗:给予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也就是西比灵)。
发病特点:好发于中年人群,男性稍多于女性,临床上相对少见。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每次持续数秒,具有刻板性,常在安静时发作,也可由某些动作诱发。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为姿势或步态不稳,常见的伴随症状有恶心或呕吐、单侧耳鸣、 单侧耳胀或耳周麻木感等。易与耳石症混淆。
发病机制与血管袢压迫前庭蜗神经有关。
治疗方法:给予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有效。
发病特点:晕动病也就是“晕车“,指乘车船等交通工具时出现的恶心呕吐、出冷汗、脸色苍白、困乏、头痛、气味敏感、无食欲以及血压不稳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可伴有眩晕发作。儿童、女性和偏头痛患者更易罹患本病。
治疗方法:① 控制晕动病发作的药物多为前庭抑制剂(苯海拉明、异丙嗪);② 患者乘车船时,应靠窗而坐,避免环顾周围环境,脱敏性适应包括渐进性暴露于诱发环境及渐进性的驾车训练等。
发病特点: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发生于视觉场景中,如患者处于车流或涌动的人群中或电影屏幕前(3d/4d电影)。
发病机制:推测为视觉信息与前庭信号在中枢整合过程中发生冲突。
治疗方法:应予病因治疗、视觉脱敏及适当的心理干预。
那是因为这些人大部分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本身病变的因素导致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眩晕。
还有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因为患者是耳石症、或者其他原因的眩晕,而误诊为颈性头晕/眩晕。
医生忠告:如果患者有头晕,甚至有眩晕,当成颈椎病治疗大多数效果不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 11 (50),805-812.
2、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0 ,7(27): 253-260.
3、李焰生. 颈性头晕/眩晕:该淘汰的诊断概念.中华内科杂志,2017,3(56):1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