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的湘西是什么样子?

州庆
Five
  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近万人在吉首广场召开大会,宣告自治州成立。 唐克立 摄
  1977年9月20日,湘西州各族群众在吉首广场(现吉首商业城)庆祝建州2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3 12:56:49

州庆

Five

  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近万人在吉首广场召开大会,宣告自治州成立。 唐克立 摄

  1977年9月20日,湘西州各族群众在吉首广场(现吉首商业城)庆祝建州20周年。 唐克立 摄

  1987年9月20日,湘西州建州30周年庆祝活动在吉首举行。 唐克立 摄

  1997年9月20日,在刚建成不久的州民族体育中心,各族群众同庆湘西州40华诞。 陈庭茂 摄

  2007年9月20日,在新改造的州民族体育中心,万名群众载歌载舞同庆湘西州建州50周年。 孔黎明 摄

两会

Nine 1957&2015

  1957年9月15日至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吉首隆重召开。

代表们投入神圣的一票

  湘西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部分代表

  当选的州长、副州长、州人民委员会委员、州中级法院院长等在主席台上。

本组图片来源:陈庭茂  

  2015年3月18日下午,州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武陵山大剧院举行。 

州委书记叶红专参加会议并讲话

州长郭建群作政府工作报告

与会代表举手表决相关决议

  新当选的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彭卫兵(右)在领誓人的带领下向宪法宣誓。

本组图片来源:湘西网 

交通

Twenty-two

  1937年竣工时的湘川公路矮寨天险立交桥 陈庭茂 供图 

60年代的公路 州交通局 供图

70年代的公路 州交通局 供图

  湘川公路泸溪段潭溪公路吊桥  州交通局 供图 

  湘川公路泸溪铁山河轮渡口 龙赞才 摄

  上世纪50年代的湘川公路矮寨公路奇观 陈庭茂 供图 

老渡口 刘湘萍 摄

  1978年,第一列火车到达吉首车站,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唐克立 摄

两桥见证时代变迁 州交通局 供图 

远航的伐木排 王嗣平 摄

峒河古渡 唐克立 摄

  三座桥位于吉罗公路猫儿潭地段,分别建于1964年、1972年和1999年,它们是湘西州交通事业发展的时代印记。 陈庭茂 摄 

农村招呼站 图/州交通局官网

  图为投资3.9亿元,2001年3月28日开工,2003年10月底建成的张家界至罗依溪二级公路。 刘湘萍 摄 

  湘西大山里的乡村公路 图/湘西网

  建设中的龙永高速 张军 全明阳 摄

  吉茶高速之矮寨大桥 图/州交通局官网

  常吉高速公路在湘西绵延的大山里穿行。  图/湘西网

  2014年12月28日上午,黔张常铁路(湘西段)建设工程开工动员大会在龙山县兴隆街乡三塘村大坡隧道施工处举行,州委书记叶红专宣布:黔张常铁路(湘西段)建设工程正式开工。 胡域 张军 摄

  再过几年,湘西八县市将实现县县通高速。 图/湘西网

吉首

Four

1978年的吉首城仅见几栋高楼

1989年的吉首城初具规模

1997年的吉首城灯火通明

2007年的吉首有着都市的气派

  我州老摄影家唐克立先生镜头下的吉首变迁,同一场景下的新旧照片,将吉首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唤醒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记忆。

珍贵老片

Eighteen

  1982年5月沈从文回了一次故乡凤凰。 吴智江 摄 

  1982年5月,沈从文在家乡凤凰县听傩堂戏时,听着听着就流泪了,黄永玉在文字中做了这样的记述:“一天下午,城里十几位熟人带着锣鼓上院子来唱‘高腔’和‘傩堂’。头一句记得是‘李三娘’,唢呐一响,从文表叔交着腿,双手置膝的静穆起来。‘……不信……芳……春……厌、老、人、……’听到这里,他和另外几位朋友都哭了。眼镜里流满泪水,又滴在手背上。他仍然一动不动。”

  古丈籍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热心支持我州希望工程,图为1994年7月,她在古丈默戎小学。 唐克立 摄

  1986年7月25日,电影《芙蓉镇》剧组应邀到吉首苗家作客,图为著名演员刘晓庆和苗家姑娘在一起。 唐克立 摄

  1956年,湘西第一人民医院设立了婴儿室,每天都要接待许多新生的小宝宝。 陈艺 供图

  建国前,由于卫生条件差,湘西许多农民染上了麻风病,解放后,党和政府在大部分县建医疗站,将麻风病集中起来隔离治疗,到六七十年代,湘西的麻风病被基本消灭。这是永顺县高峰坡麻风村医疗站一角。 陈艺 供图

  在全国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我州苗族代表向健生(右)接受参加大会的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妇女部副部长伊丽沙白.晋洛斯卡鲁赠送纪念章。 陈庭茂 供图

  1963年,州幼儿园里的一个镜头。 唐克立 摄

  1972年,湘西农村收割稻谷场景。 唐克立 摄

  吉首县民主农业社社员在剥桐子 陈庭茂 供图

  湘西自治州遍地都是油桐树,有“金色油海之乡”誉称。解放后,各族人民在党的倡导下,经营桐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打开油桐的销路,1952年政府就建起了湘西制油厂,生产工业急需的洪油,1958年后又建立了保靖、泸溪两个分厂,工人达到370多名。洪油产量由建厂初期的330多吨增加到1959年的2760多吨。图为酉水河边待运的洪油 陈庭茂 收集整理

  酉水河畔的湘西制油厂保靖分厂  陈庭茂 供图

  上世纪50年代,古丈县农业科科长龙显杰(苗族),在官坝乡革新农业社创造了“秧田耙坨平沟箱三用器”,这种新工具一天能整秧田100亩,提高工效二百倍。 张冠嵘 摄

  上世纪70-80年代的黄丝桥古城 陈庭茂 供图

  1963年至1965年,花垣县雅桥公社的苗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百丈高的五龙冲悬崖绝壁上,经过三个冬天的战斗,修凿了一条5198米长的盘山渠道,使大兴、田圹等6个大队的4700多亩田土久旱无忧,创造了前人不敢想、不敢闯的人间奇迹。 唐克立 摄

  湘西土家族跳摆手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到晚上,辛苦劳作一天的乡亲们便开始跳起了摆手舞。 陈庭茂 供图

  乡乡通了电话,群众和外界的联系方便多了。 陈庭茂 供图

  1957年9月21日,三万多群众在吉首人民广场热烈庆祝自治州成立。图为庆祝自治州成立的游行队伍通过街道。 徐萍 摄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