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魏武卒那么厉害,为何最后却消亡了呢?

《韩非子•初见秦》:“(秦军)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於前者,皆是也。”秦军之强令六国胆寒,在这支强悍的军队的帮助下,秦国屡屡得胜,奠定霸主地位。但有这样一支军队,不仅在秦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5 23:56:55

魏武卒由来

首先给大家科普下,什么叫“魏武卒”,在战国七雄中群雄并起,魏国在大家印象中是比较弱的,但是强盛时期的魏国可是吊打秦国的,因为在魏国最辉煌的魏文侯时期,魏文侯还任用吴起训练起一只攻无不克的铁军,是魏国精锐中的精锐叫魏武卒,相当于现在的特种兵。

魏武卒选拔标准非常严格,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2魏武卒宅。”翻译来说就是士兵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还有50弩矢和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通过加入。

魏武卒的强大

魏武卒号称战无不败,简直就是战斗机器,最厉害莫过于在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时,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全胜,战果就是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公元前405年,吴起率魏武卒协韩赵在龙泽大败齐军,杀死齐军三万,次年,攻入齐长城。公元前354-前350年,庞涓率魏武卒攻破赵都邯郸,差点就灭了秦国。

魏武卒的消亡

多战成名的魏武卒,按理来说应该是战无不胜的,那为什么最后别灭了呢?主要原因有几点:

第一, 太依赖于主将的凝聚力。

魏武卒的灵魂人物一直靠吴起,因为他是一手创制、带领整支军队的核心人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魏武卒的前期的辉煌强大,很大程度依赖于吴起的管理方式。

等到吴起离开,庞涓领军后缺乏领兵治军的魅力,魏武卒已经开始失去灵魂,没之前那么凝聚和强大了。

第二, 魏武卒培养的难度太大。

不仅要严格甄选士卒进入的条件,还要重金打造,并给他们最好的设备和最好的待遇。别忘了在生产力并不高的战国时代,专门培养一群特种兵所耗费的人财物力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也才有魏武卒最强盛的时候也不过是5万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军队,烧钱也烧不起。

第三, 战争实际原因。

魏武卒主将庞涓之死,战力大大削弱。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历史上著名的“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山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

秦名将白起以少胜多,魏武卒从此全数被灭。公元前293年某天,数十万大军在洛阳南部的咽喉之地伊阙相持。年轻的秦国将军白起,在此迎击两倍于己的魏韩联军。他的对手是魏国老将公孙喜。这场战争被后世称作“伊阙之战”。

因为,魏韩联军虽数量占优,但士气反而落于下风,都指望对方联军出力,结果畏战情绪之下,最后的结果是秦军绕道联军背后杀出,魏军退路被彻底斩断,主帅公孙喜也被白起俘虏,秦军以少胜多,魏武卒全部阵亡。

历史上辉煌无比的“特种兵” 魏武卒,就彻底在历史舞台上落幕,也是唏嘘。

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