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村有医疗点,它与过去“赤脚医生”的村卫生所有啥不同?

赤脚医生好,毛主席思想万岁!过去以“赤脚医生”为骨干医生的农村卫生所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赤脚医生”村卫生所的形成。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听取了时任卫生部长钱信忠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3 19:22:06

过去以“赤脚医生”为骨干医生的农村卫生所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赤脚医生”村卫生所的形成。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听取了时任卫生部长钱信忠的工作汇报后,大为光火,批评说:“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15%人口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又说:“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一个月后,又批评道:“书读得越多越蠢,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黄瓜不适合农村,也是为了城市,不是中国有5亿农民。”又说:“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生学3年就够了,主要是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经过毛泽东主席的批评指导,全国性的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了,最后形成了以县医疗部门指导培训,乡镇医院领导,由村行政村负责招聘使用医生,由农民交纳少部分,由各生产队、村政府担负大部分财务支出的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所。因为医生和卫生员都是半脫产,又经常走街串户治病和卫生防疫,所以被昵称为“赤脚医生”。

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包产到户后,村队集体经济的解体,村卫生所原有依靠的个人和集体共同担负医疗费用的合作医疗经济基础的互解而相应转换角色。变成了以县、乡在农村建立的医疗点与原“赤脚医生”各自门诊的农村医疗卫生状态。

二、过去农村卫生所的特点。以村队集体经济为依托,以县、乡技术指导培训为龙头,以半脱产的“赤脚医生”为医务骨干的过去的农村卫生所的优势是,第一,上级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技术指导培训及时,时间短,见效快,互动性强,医疗实践充裕;第二,由于卫生所是由村政府领导,对人员的调配使用比较机动。一般,卫生所有固定的医术较高的几个执勤医生,各个生产小队都配备有卫生保健员,跟随生产劳动,随时应付劳动中出现的突发疾病,能第一时间救治。他们又是本村村民,一旦有谁染病可以及时赶到,即使半夜三更也必须马上出诊,这样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病治;第三,由老带新,由中融西,学习实践机会多,医术水平提高比较快;第四,因为“赤脚医生”们生活在农民群众中,从情感上很接“地气”,又因为那个时代思想政治觉悟比较高,随时受到群众的监督,一旦不认真、不上进可能会失去在当时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的待遇是比普通劳动力要高一些的)。第五,“赤脚医生”都很注重德艺双修。从感情上讲乡里乡亲,治病救人必当尽心尽力,以无愧于医者的称号,对得起乡亲爷们。从业务上讲,追求精艺、传扬医名又是医者毕生努力的方向。所以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现在的农村医疗点的特点如下:

一、农村现在建立的医疗点是按照国家医疗卫生标准统一建立的,很规范、正规。按照国家医疗卫生的相关规定,对农村医疗卫生点制定出了各方面的要求和开设从医的标准条件。

二、但凡进入村医疗点的从业者必须具有从业资格证,并且乡县卫生医疗机构会对他们的业务能力、服务质量进行全程监督。

三、村医疗点从业者的工资、福利、养老保险等都由国家和地方财政负担,这是新的农村医疗改革的举措,从而解除了农村医务工作者的经济负担和后顾之忧。

四、国家正逐年加大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不断在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医疗卫生新路子,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

五、农村医疗点的从业者在数量上受限制,且不一定是本村的。按照“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的原则,村医疗点人员直接归乡、县医疗卫生机构领导,村政府无权管理。这样就有点“不接地气”之嫌。

目前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思考

对过去的以“赤脚医生”为主的农村卫生所和目前农村医疗点的各自特点作出列举,从中不难发现,这两种医疗体制的优劣点,下面提出几个思考点,供大家讨论。

一、过去的老“赤脚医生”年龄已经偏大或已过世,乡村医生处于严重青黄不接的现象。虽然国家要求大力培养有志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青年医务工作者,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乡村缺少医务工作者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民一旦有病只能向县以上医院送,不便住院治疗的农民患者的医务问题,如打针、输液、用药、康复等就成了大难题。过去的“赤脚医生”可以随叫随出诊,可医疗点的医生可就不太好做到了,一是人手少,二是不在本村住,医务态度也不象“赤脚医生”那样热心。

二、国家对从事医疗人员要求很严格,无证不得从业。既是年龄大、医术较好的老中医、老“赤脚医生”政府默认他们在自已家中不公开地从事医诊,但总有一种不安全的阴影。如何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各级政府做出切合实际的决策。

三、对农村从医后辈的培训问题并不是靠简单医院培训就可以的,尤其是中医,是需要长期地从医实践学习锻炼的,这就需要那些老中医、老“赤脚医生”长期的传帮带。所以对这些农村的老中医、老“赤脚医生”的资格认定、福利待遇等问题都需要政府出台合理的、切合实际的政策。虽然国家对“赤脚医生”发放了补助金,但对如何发挥这些“宝贝”的效能是值得思考的。

四、对农村医疗点的管理及与乡、县医院的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如,医疗设备的配置标准,医药来源渠道问题。为了避免乡县大医院与村医疗点抢夺医患问题,必须处理好什么样的患者可以在医疗点医治,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转入乡县医院治疗,如何转接,医疗保险如何报销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村医疗点也只能是一个挂牌机构,最后只能走向破产的下场。

图片来自网络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