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愈合两次都被医生换药时触碰了,以后还能长好吗?

我是医学科普刘医生,传播医学知识,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医生!
正规的换药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需要医生佩戴口罩、帽子,以及无菌手套等,一般手是不会直接接触切口的。
换药的大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6 16:16:06

我是医学科普刘医生,传播医学知识,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医生!

正规的换药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需要医生佩戴口罩、帽子,以及无菌手套等,一般手是不会直接接触切口的。

换药的大体流程

1、洗手、佩戴口罩、帽子,根据切口情况,准备所需换药物品。

2、带清洁手套,揭开敷料,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3、换无菌手套,手持镊子夹持碘伏棉球对切口进行消毒。这个过程也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注意:比如镊子头端要朝下,防止碘伏倒流;不同部位的消毒范围不同,后一次的消毒范围要小于上一次的消毒范围;清洁的切口消毒顺序由内向外,污染的切口消毒顺序由外向内。

切口愈合分类

1、清洁切口( I类切口),指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切口( II类切口),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消毒的部位、6小时内的伤口经过清创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再度切开者,也属此类。3、污染切口(III类切口),指邻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污染或感染的切口,如阑尾炎穿孔的阑尾切除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等。

切口愈合分级

1、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

2、乙级愈合,用“乙”字代表,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字代表,指切口化脓,需要做切开引流等处理。

举例说明:应用上述分类分级方法,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并记录。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I/甲”;胃大部切除术切口血肿,则记以“II/乙”,以此类推。

综合分析

题主所提到的刀口愈合两次,想必应该是II类或者III类切口了,如果切口内积脓了,就需要把里面的脓液挤出来,必要时拆除缝线,择期再次缝合。我想医生触碰时一定是带无菌手套了吧?但是感染伤口的愈合较正常情况要慢得多,有些甚至会留有瘢痕。

小结:无菌术是每个医生学习外科的第一课,只要是正规院校毕业,我想都会懂得这一点。出现题主的这种情况,加强换药一般都会恢复的,希望不要过于担心。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