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是我们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症状,“水往低处流”,水肿容易出现在身体低垂的部位,所以很多水肿都表现为下肢的浮肿。
为什么水肿经过晚上休息之后第二天不肿了,白天走走路之后
水肿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能够引起这种情况的病因也有很多。如果一个人血管外组织有很多体液积聚,就能够形成水肿。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水肿,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的知识?
1.引起水肿的机制有哪些?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可能说到胶体渗透压,很多人都不知道具体是指什么,这个词语有点专业,大家不需要了解太多,只需要知道胶体渗透压和体内的蛋白质含量有关就可以了。胶体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维持渗透压的稳定性,如果胶体渗透压下降,那水分就会从低渗的地方移动到高渗的地方,血液中的水分就会游到血管外。所以只要能够引起体内蛋白质减少的因素,都是可以引起水肿的,常见的因素包括蛋白质摄入过少、营养不良或者有肾脏疾病(排出的蛋白质增多)。一般认为体内的蛋白质含量越低,水肿的程度就越厉害,这个就是为什么在临床上治疗的时候需要用到白蛋白的原因。
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这里说的通透性就是指水分和蛋白质进出的难度系数,一般认为血管的通透性越大,那水分和蛋白质就越容易出来。在临床上引起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的因素主要包括过敏、感染、缺氧、烧伤等,这种情况下血管被破坏了,自然里面的水分和蛋白质也容易漏出来,从而形成水肿。
淋巴回流障碍: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机制并不理解,其实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淋巴液是需要经过淋巴系统回流到血液中的,但是现实中很多人由于某种因素而使淋巴回流障碍,致使这些淋巴液无法回到血液中,这样就会使血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而且淋巴液在局部积累也会造成水肿。在临床上引起淋巴回流受阻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肿瘤、丝虫病、栓塞等。
2.临床上引起水肿的常见因素有哪些?
肾脏因素:肾脏对于人类的主要意义是把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但是肾脏还有过滤的作用,可以把那些对人有用的东西留下,无用甚至有害的东西排出去。但是当肾脏出现问题的时候,它的这种选择性的作用就会减弱,类似于筛子的功能下降,使得很多的蛋白质漏出去。这样就会造成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就会引起水肿。不过肾脏疾病引起水肿,还同时可能合并有血压升高、血尿。肾脏病引起的水肿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早晨起来的时候眼睑或者面部水肿,然后慢慢发展成全身性的水肿。
心脏因素:在临床上,如果心脏出现了问题,也有可能会引起水肿的,特别是右心衰竭。这个时候心脏的射血能力减弱,肾脏的血流减少,进而引起肾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要知道这两种激素都有保水的作用,多余的水分不能被排出去,留在体内自然会引起水肿。不过心脏因素引起的水肿最初是出现在下垂的部位,比如双下肢,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会有一定的凹陷性。
生理现象:不是说水肿就有问题,正常人也可以出现水肿,比如孕妇。特别是那些处于妊娠中期以后的孕妇,这个主要是因为变大的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进而引起水肿。
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