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协调障碍,肢体协调性紊乱,不能维持躯体平衡这是共济失调的表现吗?如何预防?

仅有动作协调方面的障碍及平衡障碍,不足以审证为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的症状,除动作协调障碍和平衡障碍外,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力量的不规律性,虽然协调障碍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7 06:01:38

仅有动作协调方面的障碍及平衡障碍,不足以审证为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的症状,除动作协调障碍和平衡障碍外,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力量的不规律性,虽然协调障碍和平衡障碍也都是共济失调的典型症状,但实际从医学角度讲,这些症状要排在运动速度、节律、幅度、力量不规则之后,此外还可以伴有肌张力的减退,眼球运动的障碍及言语障碍。

甚至可以这么理解,审证共济失调,动作协调障碍和平衡障碍是最无足轻重的因素。只靠这两方面的症状,完全不足以用来进行诊断。

共济失调的出现,多属于继发症状。

共济失调分为四个病型:

1、小脑共济失调

病因主要是小脑蚓部的损害,可见于小脑萎缩、小脑炎症、出血梗死以及肿瘤。儿童肿瘤主要以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为主,成人以转移瘤为主。

2、深感觉共济失调

症状主要为闭目难立征,洗脸盆征。深感觉共济失调有不同的病变部位,因此病因各异。可以是周围神经病变,重金属中毒,酒精中毒,代谢性疾病,肿瘤转移,脊髓病变,脑血管病等。

3、大脑共济失调

主要病因为脑血管病、肿瘤、炎症、外伤、变性病等。

4、前庭共济失调

主要病因为急性迷路炎、内耳出血、前庭神经以及前庭神经核的急性病变。

综上,共济失调的发生,可以说防不胜防,一般人能做的,只是积极预防脑血管病、预防相关部位的炎症发生。至于遗传、自身免疫因素,没有任何办法可进行预防。

所以总的来说,共济失调的预防,只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条路。当然这样并不能绝对确保共济失调的发生,但可以降低概率。至于其他方面的致病因素,只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