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病情变化快,发展迅速,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脑出血、肺水肿、HELLP综合征、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溶血等。加强对该疾病的护理,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妊娠中晚期出现高血压、水肿、尿蛋白,甚至昏迷抽搐等症状,称为妊娠期高血压,以往惯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医学称之为“子肿、”“子痫”、“子冒”等。
本病多发生在妊娠24周以后,除典型症状外,严重的可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婴死亡。
就临床资料分析,妊娠期高血压具有以下特点:
①本病强调生育年龄妇女发生高血压、蛋白尿与妊娠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本病国内发病率为9.4%~10.4%,国外为7%~12%,是孕产妇和围生儿患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病种。
③本病机理至今未明,主要与异常滋养层细胞侵入子宫基层、免疫因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遗传因素、营养缺乏、胰岛素抵抗等相关,是国内外妇产科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生的机理主要是阴虚阳旺,胎火偏盛,热极生风,痰火内蒙,虚风上扰等。以下按发作前及发作时的病变分而述之。
1.发作前,即子痫的先兆期,以阴虚阳旺为主
(1)阴虚肝旺肾阴亏虚,孕后阴血养胎,阴虚益著,心肝失养,胎火偏旺,肝阳上亢。
(2)脾虚肝旺阴虚肝旺之体,脾胃又虚,运化失司,化源不足,精虚血少,水湿停聚,泛溢为肿。血虚则肝失所养,胎气壅阻,土壅木郁,势必肝阳上亢,发作时风阳痰火颇甚。
2.发作时,即子痫期,以风火、痰火为主
(1)风火型阴虚肝旺或脾虚肝阳上亢,兼之胎火偏盛,阳亢化风,风阳上旋,淫及四肢,因而发生抽搐子痫。
(2)痰火型阴虚肝旺,或脾虚肝旺,胎火偏盛,促动心肝之火,灼液为痰,痰火相交,蒙蔽心脑之窍,因而发为昏迷型子痫。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临床表现妊娠20周以后及产后48小时内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者出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甚至抽搐昏迷。
(2)检查
①高血压:持续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
②蛋白尿:24小时内尿蛋白含量≥300mg或相隔6小时的两次随机尿液蛋白浓度达30mg/L(定性+)。
③水肿:体重异常增加是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孕妇体重增加≥0.9kg/周或2.7kg/4周,是子痫前期的信号。
④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液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尿液检查、眼底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胎盘功能、胎儿成熟度检查、脑血流图等。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妊娠合并慢性肾炎、妊娠合并癫痫、脑炎、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及低血糖昏迷等相鉴别。
【辨证施治】
本病的治疗在于子痫前期滋阴平肝,息风静阳,利水化痰,控制肝阳肝风,防止子痫发作。
1.子痫前期
(1)阴虚阳旺证
证候:妊娠后期常感头晕目眩,腰俞酸楚,心悸气短,面色潮红,高血压,蛋白尿,或下肢浮肿,舌红或绛,脉弦劲而数。
分析:素体肝肾阴虚,孕后阴血下注养胎,阴虚阳旺,上扰清窍,故常感头晕目眩;肾阴亏虚,腰膝失养,故腰俞酸楚;肾阴亏损,水不济火,不能上养心阴,故心悸气短;阴虚内热,虚火上炎,故面色潮红;舌红或绛,脉弦劲而数均为阴虚阳旺之象。
基本治法:育阴潜阳,平肝清心。
方药运用:杞菊地黄汤(《医级》)合二甲。
枸杞子10g,甘菊6g,熟地黄、怀山药、山萸肉、炒丹皮、茯苓、泽泻、白芍各10g,炙龟板、生牡蛎(先煎)各20g,钩藤(后下)15g。
杞菊地黄汤即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杞子、菊花而成。六味地黄丸为肾、肝、脾三阴并补之剂,且以补肾阴为主。方中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辅以山萸肉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益脾阴而固经,三药合用达到三阴并补之功。茯苓健脾渗湿,助山药益脾;泽泻清泻肾火以利尿,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诸药合用,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是通补开合的方剂。杞子滋补肝肾,钩藤、菊花平抑肝阳,清肝明目,龟甲、牡蛎滋阴潜阳。全方共奏育阴潜阳,平肝清心之功。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血压甚高者每日2剂。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6g,柏子仁9g;浮肿明显者,加天仙藤15g,冬瓜皮10g,车前子(包煎)10g;头痛甚者,加夏枯草10g,全蝎粉(吞)3g,僵蚕粉(吞)3g;目糊羞明者,加黄连3g,生龙齿(先煎)10g。
(2)脾虚肝旺证
证候:妊娠后期面浮肢肿,头痛头晕,纳食不馨,胸闷泛恶,神疲肢软,大便偏溏,血压高,蛋白尿,舌质淡红,苔腻,脉虚弦而滑。
分析:脾虚失运,湿聚痰生,孕后阴血养胎,阴血益虚,肝失滋养,肝阳夹痰浊上扰清窍,故头痛头晕,胸闷泛恶;水湿泛于肌肤四末,故面浮肢肿,神疲肢软;运化失司,故纳食不馨,大便偏溏;舌质淡红,苔腻,脉虚弦而滑均为脾虚肝旺之象。
基本治法:健脾利湿,平肝潜阳。
方药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散(《医学心悟》)。
煨天麻9g,白术10g,制半夏6g,茯苓15g,陈皮6g,大腹皮9g,钩藤(后下)15g,防己10g,苦丁茶、白蒺藜各10g,赤小豆10g。
本方由二陈汤去乌梅,加天麻、白术、大枣而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治痰要药;天麻平肝潜阳以息肝风,为治风要药;脾为生痰之源,故用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使脾运健旺,湿去痰消;陈皮理气化痰,与半夏配伍,又可降逆和胃,使痰消浊降。诸药相合,使风息痰消,诸症自已。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血压高者每日2剂。
加减:蛋白尿明显者,加猪苓、土茯苓、白茅根各10g;血压甚高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先煎)各15g。
2.子痫
(1)风火证
证候:突然眩晕倒仆,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目睛直视,口吐白沫,少时自醒,醒后复发,发则抽搐。轻则偶发,重则频频发作,昏迷不醒,血压持续不降,脉搏加快,预后差。
分析:素体肝肾阴虚,孕后血聚养胎,阴血愈虚,肝阳化风,上扰清窍,故突然眩晕倒仆;风阳上旋,淫及四肢,燔灼肝经,伤津耗液,筋脉失养,故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目睛直视,口吐白沫,少时自醒,醒后复发,发则抽搐。
基本治法:息风潜阳,平肝清心。
方药运用: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羚羊角粉(吞)0.3~0.6g,钩藤(后下)20g,桑叶、川贝母各6g,鲜生地、白芍、竹茹、茯神、白蒺藜各10g,甘菊花5g,珍珠母(先煎)20g,生牡蛎(先煎)15g。
方中羚羊角、钩藤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为主药;桑叶、菊花清肝明目,佐羚羊角、钩藤以息风止痉;竹茹、贝母清热化痰;生地、白芍养阴清热;茯神宁心安神。全方共奏息风潜阳,平肝清心之效。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3剂。不能服者改鼻饲。
加减:心肝火旺者,加龙胆草6g,黄连3g,苦丁茶、夏枯草各10g;昏迷痰多者,加天竺黄10g,陈胆星10g,炙远志6g。
(2)痰火证
证候:突然眩晕仆地,昏迷不醒,喉中痰声辘辘,发作之前头晕恶心,口腻痰多,入夜寐差,烦躁不已,惊悸不安,舌苔黄腻而厚,舌质偏红,脉滑数。
分析:阴虚于下,火旺于上,临产前、分娩时及新产后阴血下聚或暴亡,心肝火旺,灼津伤液,炼液成痰,痰郁化火,痰火上犯清窍,故发作之前头晕恶心,口腻痰多,突然眩晕仆地,昏迷不醒,喉中痰声辘辘;痰火互结,扰于心神,故入夜寐差,烦躁不已,惊悸不安;舌苔黄腻而厚,舌质偏红,脉滑数均为痰火内盛之象。
基本治法:清热豁痰,开窍安神。
方药运用:清宫汤(《温病条辨》)合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
连翘心、玄参心各6g,莲子心3g,羚羊角粉(吞)3g,水牛角15g,丹皮10g,广郁金(明矾拌)9g,炙橘红6g,石菖蒲5g,陈胆星、天竺黄各10g,竹沥水1匙,牛黄粉(吞)0.3g。
方中水牛角咸寒,其气清灵透发,寒而不遏,清心凉血解毒,且能散瘀;玄参咸寒,滋阴清热解毒;丹皮凉血活血散瘀,以防热与血结,且助犀角清心凉血。牛黄清心丸中牛黄、羚羊角、连翘心、玄参心、莲子心清宫宁心,竹沥、炙橘红、陈胆星、石菖蒲、天竺黄、郁金化痰开窍,使气通脉畅,痰热消则抽搐止。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2剂。不能服者改鼻饲。
加减:时有抽搐者,加钩藤(后下)15g,全蝎(另吞)3g;昏迷者,加服至宝丹或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虚风证
证候:产后数小时内突然昏仆,头昏眩晕,胸闷心悸,四肢抽搐,汗多,面无华色,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血压高,蛋白尿,或有浮肿。
分析:新产后阴血暴虚,阴虚风动,故产后数小时内头昏眩晕、胸闷,突然昏仆;肝在体为筋,爪甲为筋之余,筋失血养则四肢抽搐;阴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面色无华;心失濡养则心悸;阴虚阳浮,迫液外泄则汗多;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阴血亏虚之象。
基本治法:滋阴养血,平肝息风。
方药运用: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加减。
炙龟板、炙鳖甲、牡蛎(先煎)各20g,白芍10g,钩藤(后下)15g,炙甘草6g,太子参15g,制首乌、熟地、怀山药、女贞子各10g,陈皮6g,山楂10g。
方中龟板、鳖甲、牡蛎育阴潜阳;白芍、制首乌、熟地、怀山药、女贞子滋阴养血,取“治风先治血之意”;钩藤平肝息风;太子参、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山楂理气和胃。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加减: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党参、炒当归各10g;昏迷,痰声辘辘者,加陈胆星、天竺黄各6g,炙橘红5g;眼涩模糊者,加枸杞子10g,甘菊6g,桑叶6g,赤芍10g。
本病情况紧急,需中西医结合抢救。抢救无效时,应及时终止妊娠,以挽救孕妇生命。
【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安宫牛黄丸每次1粒,每日2次,适用于昏迷型子痫。
(2)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痰湿蕴阻型子痫。
(3)羚羊角粉每次0.3~0.6g,每日2~3次,适用于风火型子痫。
2.针灸
抽搐者,取人中、曲池、合谷、承山、太冲。昏迷者,取人中、百会、涌泉、风池。
【转归与预后】
子肿、子晕、子痫,可视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不同阶段。子肿、子晕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时期,若治疗不及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子痫前期的临床表现,稍有不慎,一触即发为子痫。子痫一旦发作,需中西医结合治疗。若治疗及时,处理得当,可控制抽搐,母子平安;若抽搐反复发作,抽搐时间长,往往预后不良。
【预防与调护】
1.重视孕期保健,定期做产前检查。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勿受精神刺激。注意休息,左侧卧位,保持环境安静。
2.子痫患者要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尿量等,及早发现心力衰竭、肺水肿、脑出血、肾功能衰竭、DIC等并发症,并给予积极处理。
3.禁辛辣,宜服富含高蛋白、维生素类及钙、铁的食物,低盐饮食,控制饮水量。
【临证经验】
夏师认为,本病的辨治主要在子痫发作前,先兆子痫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时期。由于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是本病主要症状,因而临床治疗亦应针对这三个症状。
1.妊娠水肿
妊娠水肿又称子肿。轻度妊娠水肿对孕妇危害不大,应适当休息,注意睡眠,限制食盐摄入量。中度以上浮肿时,应从脾、肾、气滞三个方面制水。①脾虚:浮肿兼脾虚症状,舌质淡红,脉细弦滑,治当补气健脾,分利水湿,以全生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药用党参、黄芪、白术、连皮茯苓各15g,陈皮6g,白芍10g,钩藤(后下)20g,泽泻10g,桑白皮9g。②肾虚:浮肿较重,兼肾虚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弦滑,治当补肾温阳,化气利水,以真武汤加减,药用制附子6~9g,茯苓、炒白术、白芍各10g,生姜5片,泽泻、车前草各9g,钩藤(后下)20g,川续断10g。如伴有高血压或蛋白尿,则应在处方中加重利尿平肝的方药。
2.妊娠高血压
妊娠高血压又称子晕、子眩。妊娠高血压初起时,血压时高时低,如果注意休息和治疗,可以很快恢复正常。如果不注意治疗和休息,亦可以很快转入先兆子痫,症状除头昏晕和血压高外,尚有失眠,口苦心烦,舌红,脉弦滑数。治当滋阴平肝,以杞菊地黄汤加减,药用枸杞子10g,钩藤(后下)15g,怀山药、熟地、山萸肉、茯苓、泽泻各10g,石决明(先煎)15g,苦丁茶10g等。浮肿尿少者,尚需加入车前子10g,黛灯心1米。本病重点在于养阴和定期服用,龟板、女贞子、墨旱莲、牡蛎等是常用的药物。
3.妊娠蛋白尿
在排除妊娠合并肾炎后,可给予利尿、降压及镇静方药。单纯的微量尿蛋白有时可自行消失,如尿蛋白量多时,可随症辨治,一般清利为主,以导赤四苓散加减,药用生地、木通、竹叶(连心)、泽泻、茯苓、车前草、荔枝草、白芍等,同时亦需加入钩藤、甘菊、决明子、石决明等降压的药物。
4.子痫前期
子痫前期又称子冒,即上述三种症状同时并存,而且症状已日益加重,应提高警惕,随时都可进入子痫发作状态。此时要注意休息,这种病人常因自觉症状不明显,不愿休息,然而适当的休息和充分的睡眠在治疗上是必要的。护理方面,每周应测2次血压及尿蛋白,并要测量体重等。中医主要按阴虚肝旺、脾虚肝旺论治。因其随时都可能进入子痫状态,因而要让病人立即住院治疗,密切观察,避免声、光刺激,限制盐的摄入,注意血压的变化,每天测1次尿蛋白,必要时可测24小时尿蛋白量,同时注意自觉症状的发展,记录出入量,可给予镇静、利尿、解痉、降压及降低颅内压等药物。此外,可用梅花针叩刺颈部两侧,或在足心敷贴附子饼,还可加服羚羊角粉等以控制或降低血压。
5.子痫
子痫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严重阶段,必须积极抢救。其护理较之先兆子痫时更为重要。要把病人安置在单人房间,除避免声、光、痛等任何刺激外,按中医水能克火的观念,房间(包括灯光)要以白色或深蓝如水之色进行布置,禁止火红色。要保持绝对的安静,防止病人跌到床下,防止撞伤和咬舌。当子痫抽搐时,可用纱布缠在压舌板上,垫在臼齿部位,以防将舌咬破,同时将头偏向一侧,以防抽搐或昏迷时舌向后移而堵塞喉部,造成窒息,亦可防止分泌物吸入气管中。还要去除活动义齿,以防咽下。昏迷期应禁止饮食。药液可通过鼻饲管输入,但不准随意刺激病人,以防止因此而引起抽搐。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抽搐,降低血压和利尿,以恰当地处理产科情况。若子痫不能控制,或由于某些病理原因,可考虑终止妊娠。
【小结】
1.妊娠期高血压,中医学称之为“子肿”、“子痫”、“子冒”等,辨治主要在子痫发作前。
2.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妊娠期高血压诊断并不困难,但诊断时需明确病情轻重,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3.子痫的先兆期以阴虚肝阳旺为主,治宜育阴潜阳,平肝清心。子痫期以风火、痰火型为主,治以息风潜阳,清热豁痰。
4.夏师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很重视高血压、水肿、蛋白尿这三个主要症状。治疗得当,可有效防止进入子痫前期或子痫期。
5.对于子痫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控制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此外,需注意饮食调护与情志的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