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金:不自信的根源是精英、主流、高层!英语列为主课是最大的不自信!而且随着中华民族复兴,应该自信中文是最优秀优美的科学的文字,不出三十年,它必将世界通行,一语独霸!因此,取消中
谢邀!
我认为中国的文化正处于半沙漠状态,缺少沙漠甘泉一样的慰藉人们心灵的东西,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代过于浮躁,在世俗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下一切向经济看齐,人们静不下心来看书,研究不了文学知识,所以对很多国学精粹无法去探讨,产生了中国文化的迷茫和自卑。
我讲两个方面来讨论,中国文化的演变和中国和外国文化的差异
文化的演变:1、优良的传统文化
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准确的说,应该是“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其中含有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和文学技术。
2、起源于殷周
《周易大传》是远古文化的起源,商代精美的青铜器,文字丰富的甲骨文,“惟殷先人,先有册典”,殷周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时期。
3、战国时代
诸子百起,百家争鸣,最要的六派,即儒,墨,道,法,名,阴阳。先秦诸子表现了各自立说,展开争鸣的学风。不但个学派之间展开辩论,而且同一学派中间更是存在不同的支派,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的学术自由。
4、秦代
直至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听从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把《诗》、《书》、诸侯《史记》以及“百家言”都烧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是文化发展所遭遇的一次严重挫折。
5、两汉时代
在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自然科学仍有较大的发展。在天文学上,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各有师传,交相辉映。张衡创制浑天仪、地动仪,更是发放异彩。史学家司马迁写出了不朽名著《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代学术,虽然在经学的笼罩之下,仍然有光辉的成就。
6、魏晋时代
玄谈盛行,中国文化的发展转入一个新的时期。当时以《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实际上是崇尚老庄的到道家思想,以《老》解《易》。 当时玄学的思想观点对于文学、绘画、音乐、建筑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为一代风尚。
7、两晋南北朝
西晋之世,裴危页著《崇有论》,对于道家“贵无”的思想提出了犀利的批判。西晋的覆亡,坚持抗敌斗争的刘琨总结“国破家亡”的教训,得出了“聃周虚诞”的结论,对于玄谈之风进行了谴责。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处在动荡的过程之中。
8、唐代
唐代韩愈发动对佛老的批判,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但是没有能够建立超越佛老学说的理论体系。唐朝的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中国的古典诗歌进入了黄金时代.雕塑、绘画、书法和音乐等光耀千古。
9、北宋南宋
北宋理学兴起,才恢复儒学的权威。周敦颐以《周易》为凭借,汲取了道家的一些观点,写成《太极图说》、《通书》,是理学的开端。到南宋,朱熹、陆九渊分别继承并发展了北宋时代的理学理想。
10、宋元明清
中国传统文化演变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理学占有主导的地位,因而对于理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应进行较详的分析。
明清之际,涌现出一些进步思想家,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黄宗羲提出比较明确的民主思想,顾炎武阐明了考证的科学方法,王夫之对宋明以来学术思想进行批判的总结。
明政权覆灭、清政权初建,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政治上的控制比较宽松,容许学者们从事新的探索,从而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中国和外国文化的差异1、16世纪以后中国文化发展落后于世界
世界范围来看,西方的文化技术,从16世纪以来,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瞠乎其后了。
要知道我们中国在明朝以前,都是领先于世界的。马克-波罗的中国之行及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让西欧人看到了中华文明繁盛景象,让他们打开眼界,我们中国人也是相当自豪的。
中国落后于世界,便是明朝开始。明朝从14世纪到17世纪,是中国落后与欧洲的开始,这段时间,中国忙于战争,一直都在打打杀杀:明灭元,朱棣打建文帝;忙于加强皇权,政治经济方面发展力度不够,明清二朝更是将封建专制推上了顶峰。
而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开始了文艺复兴,为欧洲崛起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解放了思想,铺平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从近代发展史上,我们的经济,科技,文化都落后于西方国家,这点我们是自卑的。举个例子1904年,孙中山到美国寻求海外华侨的帮助,当时正在举办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西方工业之精奇,清廷人员之狭促,让看到中国现状的孙中山感到中国比西方国家差了一大截。
2、五四运动“全盘西化”
用西方思想来消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有效利器。这种全盘西化的移植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致命的,它不仅确立了新的文化模式,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并摧毁了传统文化的格局与体制。
由此而引发的负面作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使许多人产生了一种自轻自贱甚至自虐的民族心态,会自己的文化产生自卑情绪。“五四”运动前后,旧的体制和权威摧毁了,新的体制和权威还没有建立,因此造成历史危机中的文化结构软弱无力。
3、认可西方文化是中国走进现代的文化必由门径
认可西方文明是中国跨入现代化的必由门径,是新文化运动取得的共识,也是中国人渴求进步的情结,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以西方文明为样板和发展模式。从这种意义上说,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对西方“文化输入”的认同是国人自觉、主动的集体行为。这种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对称、不平衡是日后文化“集体健忘”的必然结果。
然而,在当今国人文化自卑感的观照下,“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明的性格与价值”,却成了自相矛盾的悖论。许多人的潜意识中,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根基还是挥之不去,理想的文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中国人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是为各国提供的交流平台不是要削弱、消解弱势国家的本体文化,成全强势国家的文化霸业,而是弘扬各个民族的文化精华,实现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难道我们就要这样自卑下去,当然不!
我们要重建自己的文化家园,建中国的文化力,一方面要树立国人的文化自尊和自信,增强国人对祖国文化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必须善于学习和吸纳世界上一切有价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扬长补短,与时俱进,增强文化竞争力,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