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外阴溃疡”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单纯性的外阴溃疡不仅局部红肿热痛,而且可化脓溃破,脓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外阴溃疡”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单纯性的外阴溃疡不仅局部红肿热痛,而且可化脓溃破,脓水淋漓,有如虫蚀,谓之阴疮,或称阴蚀。本病早在汉代《金匮要略》中已有记载,“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病因病机】
本病常由外阴炎症发展而来,外阴部的创伤感染亦可致此。阴疮可分阳证、阴证两种。一般情况下,由链球菌、葡萄球菌所致者类似阳证阴疮的热毒病因,大肠杆菌所致者与阳证阴疮的湿热病因相似,结核菌所致者绝大部分属阴证阴疮的寒凝病因。
1.阳证
经行产后卫生护理不当,邪毒侵袭,或湿热蕴积,伏于肝脉,滞于冲任,侵蚀外阴肌肤,破溃成疮。
2.阴证
久居寒湿之地,寒湿乘虚侵袭,凝滞于内,邪气不能外达,内陷于冲任肌肤,或阳气虚衰,气血失和,与痰湿凝结,肌肤失养,日久则溃腐成疮。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临床表现外阴红肿,有大小不等的多个溃疡,溃疡基底部呈红色,上覆一层脓性分泌物,局部灼热痒痛不止,甚则脓水淋漓,或久不敛口。
(2)检查除外阴部常规检查外,必要时尚需行局部组织病理检查和性病的有关检查,同时应注意有无合并眼部及口舌病变。
2.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局部表现及细致的检查,可除外结核、性病(如梅毒硬下疳、软下疳)、腹股沟肉芽肿及癌性溃疡,并与口-眼-生殖器综合征相鉴别。此外,约有1/3的外阴癌在早期表现为溃疡。
【辨证施治】
本病应注意辨别阴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还要注意内外兼治,重视局部用药。
1.阳证
证候:一侧或双侧阴户充血肿胀,见多数小水疱或滤泡性小脓肿,继则出现溃疡,疼痛或烧灼感,行动艰难,同时伴有恶寒发热,口干纳少,小便涩痛,舌苔黄腻,脉细滑数。
分析:湿热之邪内侵,与阴部气血相搏结,经脉阻塞,蕴结成毒,腐肉酿脓,故阴户充血肿胀,有水疱或脓肿,疼痛灼热;邪毒与正气交争,故身热;热盛伤津则口干;湿热下注则小便涩痛;舌脉黄腻,脉细滑数均为热毒之象。
基本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运用: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金银花、天花粉各10g,防风、生甘草、陈皮、乳香、没药各6g,白芷、贝母各5g,当归尾10g,穿山甲、皂角刺各9g。
痈肿疮毒多因热毒壅结,气血壅滞而成。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疮肿,为治痈要药;辅以归尾、乳香、没药活血散瘀以止痛,陈皮理气行滞以消肿,防风、白芷畅行营卫,疏风散结以消肿;贝母、天花粉清热排脓,穿山甲、皂角刺解毒透络,消肿溃坚,共为佐使。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消肿散结之效。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加减:热毒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10g;湿浊甚者,加薏苡仁、茯苓各15g。
2.阴证
证候:外阴皮色不变,不甚肿痛,溃烂日久,瘙痒充血,脓水淋漓,疮久不敛,神疲体倦,纳谷不香,心悸烦躁,舌质淡嫩,苔薄黄腻,脉细软无力。
分析:气虚不能托毒则皮色不变,肿痛不甚,或溃烂日久,脓水不多;气血不荣则新肉不生,神疲体倦,纳谷不香;心悸烦躁乃邪热尚存之象;舌质淡嫩,苔薄黄腻,脉细软无力为阴证之象。
基本治法:益气养血,托毒化痰。
方药运用: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加味。
人参9g,白术、黄芪各15g,茯苓、当归、白芍、金银花各12g,白芷、皂角刺、桔梗各6g。
本方为八珍汤去熟地,加金银花、黄芪、桔梗、皂角刺、白芷而成。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白芍养血和血,通经托毒。两组药合用,气血双补,扶正托毒,以利排脓生肌。皂角刺、桔梗、白芷透脓溃坚;银花清热解毒,使脓出毒泄,痈肿消散。诸药合用,共收补益气血、托里消痈之功。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
加减:体弱者去白芷,倍黄芪;肿块坚硬,皮色不变者,加服小金丹。
【其他治疗】
中成药
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处方:白胶香、草乌头、五灵脂、地龙、木鳖子、乳香、没药、麝香、墨炭、归身。
服法:每次1.5~3g,每日2次。
适应证:外阴部阴证阴疮肿块稍硬者。
【转归及预后】
阳证者,及时治疗多可短期愈合;阴证往往病程迁延,不易速愈;发生癌变者,预后不良。
【预防与调护】
注意外阴清洁卫生,带下异常或伴有阴痒者,应即时治疗,防止病情加重。
【临证经验】
一般来说,发病急骤,一侧或两侧阴部红、肿、热、痛,甚则脓水淋漓,多为热证;一侧或两侧肿块坚硬或呈囊性,皮色不变,日久不消,多为寒证。热证发病急骤,易治;寒证病变缓慢,难治。热证形体壮实者,属善证,预后良好。寒证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阴疮久溃不敛,脓水淋漓,奇臭异常,形体羸弱者,另一是外阴肿块,坚硬不消,久治不愈者,均应行病理学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在治疗本病时,必须配合外治法。先用外阴炎的验方熏洗,然后局部涂敷玉红膏,必要时可配合针灸、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
【小结】
1.本病辨证时要注意区别阳证和阴证。
2.治疗时需注意祛湿,分利湿浊,或利湿,或燥湿,且应结合健脾补肾而用之。
3.若经治疗后症状并未缓解或有所加重,应及时活检,排除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