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结为秦晋之好,我们一般会认为两家要结为儿女亲家。这里的秦就是秦国,晋就是晋国,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秦国和晋国交好,最主要的都是姻亲纽带。可见两国以前关系是何等的亲密
谢谢邀请!后世以秦晋之好比喻两姓联姻,但看似通过婚姻缔结亲密的情感关系,背后实际只是两家间利益的同盟。因而在利益面前并没有对错之分,对各自的平民来说,从所能得到的信息角度来说,自然都是对方的错误!
秦晋之好背后的利益同盟
在春秋时期,秦晋联姻共有三次,最早始于公元前656年,秦穆公迎娶晋献公之女为夫人,即秦穆姬,她是“晋太子申生姊也”。
但这场婚姻之下,实际是秦晋两国基于当时天下局势的一场政治同盟。公元前686年,齐国公子小白继位,史称齐桓公,并以管仲为相,对内力行改革,整顿朝政,对外大举尊王攘夷的旗号,一时间国力鼎盛,四处征伐。
公元前678,“幽地会盟”中齐国被公推为盟主,终于奠定了其霸主的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晋国不仅全面处于下风,甚至被四面孤立,岌岌可危。东面是霸主齐国的威胁,南面有强大的楚国,西北又被戎狄包围,同时秦国此时又迅速的壮大。
面对困局,晋国必须要想出破局的办法,这时候新兴的秦国进入了晋国君臣的视线。秦国和晋国一样面临着西北戎狄的威胁,相互结盟,可以以秦国为屏障,大大的缓解晋国西北方的压力。
同时对于秦国来说,长期处于西北之地,习俗已经非常接近于戎狄,因此受到中原各国的歧视。和晋国联姻不仅可以消除来自中原的威胁,全力对付戎狄向西北扩张,更可以提高秦国的国际地位,摆脱蛮夷身份的尴尬,还可以通过晋国吸取中原的先进文化、科技。
在共同的利益之下,晋国和秦国进行了频繁的外交往来,全面加深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最终相互联姻,希望以血缘的纽带缔结“永世牢固”的同盟。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但是在两国利益之间,一切誓言都是谎言。秦晋同盟只是秦国提升自己地位,寻求进入中原的跳板,在两国联姻的同年秋天,秦国就与晋国发生军事冲突,“穆公自将代晋,战于河曲”。联姻也只不过在两国间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
公元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夷吾、重耳外逃,其中夷吾逃到了接近秦国的梁国,希望通过联姻关系得到秦国的支持,为以后回归晋国做准备。但借助秦国的力量,不可能是免费的午餐,因此夷吾以联姻为借口,不惜以国土换取秦国的支持。
而秦国为什么会支持夷吾呢?首先,夷吾以河西五城作为交换,不得不说是非常诱人的。其次,扶立软弱无德的夷吾为君,建立受秦国控制的傀儡政权,不仅可以威慑中原各国,提高秦国地位,更能进一步缓解来自东方的压力。
但秦穆公没有想到的是,他希望立一个无德的傀儡晋君,方便自己控制,却没有想到这个无德的晋惠公夷吾从一开始就存着政治欺诈的目的。晋惠公回国后立刻反悔,并以“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为借口,拒绝兑现承诺。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购粮,在百里奚的建议下,秦穆公同意晋惠公的请求。但在次年秦国遭遇饥荒时,晋惠公却听从舅舅虢射之言,乘虚攻打秦国。秦穆公大怒,也发兵攻打晋国。
公元前645年,秦国饥荒缓解,秦穆公大举攻晋,发生了秦晋韩原之战。晋惠公战败被俘,在秦穆公夫人穆姬的哀求下才得以保全性命。
战后晋惠公向秦国割让河西北城,并以太子圉为人质,女儿妾也留在秦国作为侍女。秦穆公将公族之女怀嬴嫁给圉为妻子,这是秦晋之间第二次联姻,但是此次联姻对于晋国来说是充满屈辱性的。
公元前638年,晋惠公病重,圉逃回晋国,次年惠公病逝,圉继位为晋怀公。怀嬴不肯离去,留在了秦国。
第二次的联姻中,秦国占据主动地位,希望通过控制晋国太子圉,进一步控制晋国,从而避免秦晋之间军事冲突扩大,维持目前的同盟关系。为的是在和戎狄对抗中创造稳定的后方,以及防备中国各国的东部屏障。
扶持晋文,秦晋蜜月期
但是这种联姻对于晋国来说是屈辱的,所以在晋惠公病逝,晋怀公继位后,两国的关系又重新趋于紧张。
因而才有了“秦怨圉亡去,乃迎公子重耳于楚”,希望的是重新扶立一个亲近秦国的晋国国君,取代仇视态度的晋怀公。
重耳入秦后,秦穆公希望将圉的妻子,留在秦国的怀嬴嫁给重耳。开始重耳非常看不起怀嬴,可能也是对圉的遭遇心有余悸,因而想要推辞掉。
但从臣司空季子对当时的政治形势非常的清楚,对重耳说:“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重耳采纳了司空季子的建议,迎娶怀嬴,为秦晋之间第三次联姻,从此秦穆公对重耳礼遇有加,并派兵助重耳获得君位,为晋文公。
晋文公对外继续保持和秦国的友好关系,使两国进入了一段蜜月期,对内又利用秦国的支持解决国内的矛盾,从而使晋国迅速恢复强盛。
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爆发城濮之战,最终晋文公以“退避三舍”取得胜利。同年,晋文公以周天子的命令召集诸侯,与齐、宋、鲁、蔡、郑、卫、莒诸国在践土会盟成为新的霸主。
公元前631年,晋文公以郑国在城濮之战中曾帮助过楚国为由,策划联合秦国灭郑。但是在围攻郑国的过程中,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关系,最后促成秦郑结成同盟,对晋国不告而别。这就是语文课本中的《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矛盾凸显
烛之武其实是提出了秦晋两国在发展中一直存在的核心利益冲突,在两国有共同敌人时隐藏了起来,但在秦晋强盛,都有意问鼎中原时凸显了出来。
第一,晋国是秦国抵御中原各国的屏障,同时也是阻碍秦国向中原发展最大的助力。“烛之武退秦师”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二,欲要称霸,必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周天子只有一个。公元前636年,周襄王避难于郑,秦穆公闻讯将军队驻扎在黄河,准备护送周天子入周解决叛乱。
同时晋国赵衰也认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后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今尊王,晋之资也。”因而抢先一步,从而获得了称霸的机会,相对秦穆公则失去了这次机会。
正是这两个矛盾,使得秦晋两国在各自称霸的过程中,开始分道扬镳。但是当时晋国正直强盛,所以秦穆公一直隐忍。这也是为什么,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卒后,秦穆公马上趁着晋国国丧期间,越过晋国国境进攻郑国,并在战略意图暴露后,转而灭掉了晋国的盟友滑国。
从此秦晋之好正式破裂,在秦国归师途中遭到晋国伏击,全军覆没,三名主将被擒。从此晋国成为了秦国东向发展最大的助力,两国从“秦晋之好”逐渐发展成为“世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