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务员应该提前多久准备?要从哪方面开始复习?

我这里还留有我复习时候的干货,供大家参考。

不多逼逼了,直接上图。
注意!很多考生做完计划,往往刚开始满腔热血,可没过几天就立刻无精打采了。如果是这种情况,希望大家首先一定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05 05:04:50

我这里还留有我复习时候的干货,供大家参考。

不多逼逼了,直接上图。

注意!很多考生做完计划,往往刚开始满腔热血,可没过几天就立刻无精打采了。如果是这种情况,希望大家首先一定要认识到自己考公务员是为了什么,你是为了自己更好的未来而努力的!

对公考有深刻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是你考研成功关键的第一步。

接下来是我具体具体计划安排!

第一部分 行测篇

一、考试特点

1、题目做不完是常态

行测最大的特点不是难,而是考试时间不够用,很少有人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题目,总有些来不及。

就拿联考来说,题量近两年都是120道题,时间是120分钟,另外需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填涂答题卡。这样答题时间只有110分钟,每一题的答题时间只有几十秒,还要除去答题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时间限制下再简单的题目都会变得很难。

2、变态题很少见

行测考试本身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其目的也不是为了为难谁,更多的是想测试你的相关能力是否达到公务员岗位的标准。

虽然可能出现极个别感觉很变态的题目,但是在行测复习时,遇到变态题不要去死磕,相对而言搞清楚行测考试每种题型的规律更加重要,只有把握其命题方式才能找到最佳的答题方法,快速准确的完成考试。

二、备考方法

纸质资料我用的是华图机构全套用书(因为内容最全),附带着配套的视频课,学起来比较轻松。从教材到模块宝典,还有考前刷题,都是公考复习的最佳选择。结合华图基础580的课程把知识点打扎实。

然后就开始细细的啃技巧了,阿甘上岸说我从来不敢开倍速去看,生怕解题技巧没学透,好好吸收老师对知识点的分析,踏踏实实学完以后,再拿题来练练,做到充分掌握,就非常高效了。

课后一定要自己可以整理一下知识点的框架,因为行测知识点太多,总结一下我觉得记的非常清楚,也不会学完一团浆糊的感觉。

咱就单单拿推行推理来看,考点就相当多,元素组成相同、相似、不同,总是傻傻分不清楚,没有思维框架估计真的不好啃干净啊。

其他时间就是专享课程的学习搭配刷题练习,行测5000题、真题统统开刷,还有粉笔App,有点儿时间可能都给刷题上了。

(专项课老师推荐:李委明数量关系、李梦娇常识口诀、蔡金龙资料分析、赵晓曦言语、聂佳逻辑等,现在老师越来越多,建议在选择之前去试听一下。)

三、分模块解析做题方法

1、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题目会给出一大段材料和数据,要求理解材料意思并据此列出式子进行解答。在做资料分析题目时,要有信息捕捉能力,看到题目之后,在材料中迅速准确的找到你需要的信息。其次,要有识别数据并快速列式的能力,题目中的数据可以按照呈现形式及研究内容来划分。

资料分析的速算方法有很多,常见的估算法、首数法。如果选项或者待比较的数字相差比较大时可以进行估算法,如果两数相除计算复杂且四个选项的第一个数或者第二个数不一样可用首数法。在做题时,不要蛮干,多回顾使用阿甘讲到的技巧会节约很多时间。

2、数量关系

公务员行测中的数学题绝大多数是高中数学的公式,倍数关系、行程问题、概率问题、排列组合……基本都学过。通常来说,倍数关系、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排列组合问题、概率问题、十字交叉法、容斥问题这七大类基本属于至少会考5道题的样子。在平时的复习中,有意识的进行题目归类,寻找解题方法。

例如行程问题,主要是相遇追及,相遇相当于两人合作完成某一段路程,追及则相当于一人起到的是阻挠的作用并最终被追上的运动过程。当题干中出现“相向”、“背离”、“同向”时,考虑相遇追及问题。

(1)环形运动:

同一点反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同一点同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一小速度)×相遇时间。

(2)队伍行进问题:

队头到队尾:队伍长度=(人速+队伍速度)×时间;

队尾到队头:队伍长度=(人速一队伍速度)×时间。

注:流水行船、上下扶梯与队伍行进问题相似。

(3)直线往返相遇问题:

左右点出发:第N次迎面相遇,路程和=全程×(2N-1);

同一点出发:第N次迎面相遇的路程和=全程×2N;第N次追上相遇的路程差=全程×2N。

3、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大致可以分为图形推理、类比推理、定义判断、逻辑判断四种题型,各种题型都有各自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掌握方法之后这类题型基本可以保证90%以上的正确率,而且时间消耗会大大缩小。

(1)图形推理:知识点比较散,通常会以一组图、二组图、九宫格图的形式进行考察,通过题目给出的图查找图形规律。常见的规律有:

第一,位置规律:元素组成相同,但是位置上有明显的变化,平移?旋转?或翻转?

第二,样式规律:元素组成相似,比如长得像但又不完全一样的元素重复出现。

第三,属性规律:元素组成既不相同,又不相似的时候,优先看属性,即图形自身的特点。

(2)类比推理:题目中会给出一组相关的词或陈述,要求考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与题目要求的逻辑关系最为贴切或相近的一项。

常见题型有:

两词型:A:B,词比较少,直接看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就好。

三词型:A:B:C,这种情况下看两个词互相之间的关系。

填空型:A对于( )相当于( )对于B,使用代入法,将选项中的词带入题干中,从而比较前后两组的关系是否一致。

(3)定义判断:每道题会先给出定义,然后列出四种情况,要求考生严格按照定义,选出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先看提问:“属于/符合”“不属于/不符合”等圈出来,弄清楚题目要求;其次看题干:锁定有效信息,找准关键词、关键句带着关键信息去对比选项;最后看选项:当纠结时,采用对比的思维进行排除,最终选择更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它一定是比其他选项好的。

(4)逻辑判断:可分为翻译推理、组合排列、逻辑论证、真假推理、原因解释等。

*翻译推理:根据题干中的关联词画箭头,看是A推B,还是B推A。然后根据翻译出来的箭头做推理,利用公式和原则进行解题,不强加自己的主观理解。

*组合排列:题干中会给出多个要素,要求匹配要素之间的多种关系。

*真假推理:题目中会给出若干个命题,这些命题中有真有假,要求通过判断命题的真假情况推理出某些结论。解题时,先找矛盾的双方,因为矛盾必定是一真一假,然后绕开矛盾看其余的内容。

*原因解释:提问通常会说:“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上述现象?”解答原因解释类题目,常见的方法就是找矛盾,注意但是、然而等转折词;其次,给出能解释矛盾双方的理由,即论点和论据都要解释。

4、言语理解

解题思路:

先看提问方式,酒精是属于概括、意图、细节、语病,每种类型的侧重点不同,做题的对策也不尽相同。

再看选项,结合提问方式,先确定(或是排除)一些选项。

最后看文章脉络,注意重点词汇,汉语的结构,侧重点在后面,比如虽然……但是……,因为……所以……,不是……而是……等等,可以跳过“但是”、“所以”、“而是”之前的句子从而加快做题的速度。

5、常识

常识部分常常被认为是没有办法进行复习的,考点包罗万象,政治、历史、法律、科技等都有涉及。 其实,常识判断的难点不是深度,而在于广度,需要注重生活中的积累。分不同的领域模块去积累,没事的时候就翻出来看一下。

第二部分 申论篇

一、考试特点

1、偏重事实材料

申论材料一般有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而从近几年的申论材料来看,更加偏重事实材料。以具体案例的形式出现,就像是在讲故事一样,读下来觉得很有意思,可是很难抓住材料核心。

事实性材料相对也更难,一方面需要考生从一个个事件中总结出共同点,另一方面事实材料中很难找到现成的可以改写的语句,需要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更加要求考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申论材料与现实工作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把现实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呈现到了试卷上,比如我做过的一道真题小雷解决异地搬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这可能就是你一走上公务员岗位就会遇到的问题,体现出了极强的公务员日常工作感。

二、备考详情

教材+视频课同步进行

买了那么多书基本上都躺尸了,申论就用了教材,但……还是给人很抽象的感觉,所以就结合着阿甘中的申论部分来学习,快速的学习申论的题型、知识点,还有一些解题破题的技巧,阿甘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认真对待的鸡汤就不要我来灌输了。

看完课程就开始做申论100题,找找自己的问题点,不过这个题的质量一般,最好是拿出近五年的真题或者副省级的真题来学习,做完对照着答案,学一遍,甚至可以把正确答案自己写一遍,找找感觉,对比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要是你专项课和阿甘同步学的话,我建议看李梦圆的申论课,要是你学完阿甘再看专项就选张小龙,毕竟基础和答题方法已经比较扎实了。

三、答题方法

申论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都是建立在材料的基础之上,在作答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阅读材料:

1、符号批注要区分

很多考生在阅读申论材料时喜欢进行勾画,可是返回来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哪哪都画了线,却不知道画出来的内容到底属于哪一方面。所以在勾画的时候最好是用简单明了的符号进行批注,比如问题:W1、W2、W3,现状:X1、X2、X3,对应的影响用Y、原因用R、做法用Z、对策用D,使用自己认可的符号进行批注。

当然,阅读材料时即使题目只要求找对策,遇到了其他方面的内容也将其勾画批注出来,方便后续进行答题。同时,可以以每一段材料为单位,总结出中心思想,这样在面对最后的大作文时,可以很轻松的找到相应的论点论据。

2、关注关键词

(1)与“问题”相关的词,涉及到问题时一方面需要关注比较消极、否定的词汇,常见词语如:不足、困难、弱点、落后、薄弱、瓶颈、毛病、弊端;另一方面多关注带有不满情绪的词汇,比如:质疑、争议、暴躁、令人堪忧等。

(2)与“原因”相关的词,通常原因都会出现在结果附近,引起/引发/导致通常是前面接原因,后面接结果。常见与“原因”相关的词有:究其原因、因为、由于、由…所导致的、根源在于、关键在于、因素、要素、缘故、起因、主要起因于、与…有关。

(3)与“影响”相关的词,通常包括积极影响()好的结果和消极影响(不好的结果、问题),常见的表示积极影响的词有:有利于、有益于、有助于、积极意义、提高了、促进了、推动了、实现了、完成了、提升了等;表消极影响的词有:不利于、导致、破坏了、负面、制约了、阻碍了、损害了、危害了、严重后果等。

(4)与“对策”相关的词,对策即应该怎么做,常见的问法是“如何……”,相关的词有:建议、提议、需要、必须、应该、把、希望、要求、措施、要、应、需、须、方案、思路、方法、途径等。当然,除了与题目要求本身相关的词,还应关注的是一些关联词,比如表并列的词语:既…也…、还、一边…一边…、同样、此外等,这些词语前后均需关注。而像虽然…但是…、虽然…然而…这种转折词,重点需要关注的是后面的内容。

3、关于句段的阅读

(1)首句

段首句位于段落第一句或者段落前部的句子,通常总领该段落核心思想和中心内容。

(2)段尾句

段落最后一句或者位于段落尾部的一句话,通常总结该段落的核心思想和中心内容。当材料中出现“因此”、“所以”“综上所述”等表总结性的连接词时,重点关注段尾句。

当然,可能做到最后时间不够了,没有办法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总结、归纳,则可以直接看段落的首尾句,节省时间。

(3)中心句

通常位于段落中间,但位置不一定,但会有相关的连接性词汇引领。

(4)除了将每段材料分开进行阅读,还要关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比如并列,段与段之间讲述的是同一个层面的话题。

学会阅读材料是做申论的基础,但是针对一些常见的题型也有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申论提问基本为动宾结构。动表示作答行为,包括概括、分析、归纳、提对策建议、论证等。宾表示作答对象,包括问题、影响、原因、对策等。

以上真的是我结合着上课的笔记来码的这么多的经验和方法,希望对你们备考复习有帮助,真的是很全面,而且全是干货,剩下的就看你们的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