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给我们带来哪些反思?读书教育重要?德育心理教育重要?

从目前的案情发展来看,吴谢宇弑母案还没有公布详细的经过。要将北京大学读书的吴谢宇弑母案与教育本身关联起来,要看从什么角度来看。我要说的是,吴谢宇弑母与我们的教育有什么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3 09:50:55

这又是给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者的一个警钟!

究竟是怎样的经历把一名优秀少年变成了食人的虎狼?每当细想,总令人不寒而栗。

战国时期,有人杀害了他的父亲,众人说他禽兽不如。孟尝君的一门客说,我看此人还不至于禽兽不如,只是等同禽兽,因为禽兽不知父亲是谁。但是禽兽知道母亲是谁,所以不会弑母。此人只是弑父,如果弑母的话才是禽兽不如。吴谢宇可谓之不折不扣的禽兽不如!

但是,谴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严惩吴谢宇也不能挽回他的母亲谢天琴的性命,并且这也未必是她在天之灵所愿意看到的。

在同学眼里“神一样存在的优秀学生”,独生子,2010年父亲去世,母亲是一名教师,母子关系很好,“从高中到大学每晚都会与母亲通话”……然而却在2015年7月11日将母亲有预谋地残忍杀害。有计划杀人,高智商犯罪,手段残忍,心细缜密,处事冷静,其变态人格非我们普通人所能理解。但要简单地归纳其弑母动机,这应该是一个长年累月累积的结果,长期压抑,人格扭曲,最终爆发。

笔者不赞成以貌取人,但我又不得不说吴谢宇成人后的面相确实让人望之而生寒意。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人的相貌从出生开始就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他的经历、性格和心理活动都在悄悄改变着自己的模样。比如吴谢宇右边眉毛就是后来逐渐变高的。

没有人是天生恶魔,这些成为人间恶魔的全是后天造成的。

死者已矣!但我仍忍不住要恶意揣测,这位母亲究竟做了什么会让自己生养的孩子对她痛下杀手,而且如此残忍,如此冷静。这让人联想到去年的一个名为“留学生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这个新闻的主角与吴谢宇有诸多相似之处:独生子,学霸,曾经的北大优秀学生。

这名王姓同学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比如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他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他考上北大,以为能逃离父母的控制,但“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果然他大姨从此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这也伤害了王同学。

我们可以想象,吴谢宇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儿子成为他的希望和寄托。吴“从高中到大学每晚都会与母亲通话”,他会不会也认为是被“控制”?

但是,那位拉黑父母的王同学的心理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极端痛恨被父母“控制”;另一方面却又在自己需要安慰的时候,渴望父母要及时“在场”。

比如旅游途中导游安排住宿,当着全团二三十个人的面开玩笑“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王瞬间僵住,不知所措。回到房间后,王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训斥,“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哪怕哈哈一笑呢!”王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再比如王上高中时,某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的环境变得糟糕,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还有,王即将大学毕业时,与曾嘲笑他动手能力差的某亲戚冲突,“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

您看,这就是这些天之骄子的逻辑。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既自负又脆弱,学习上的高智商却又是处事能力方面的低能儿,不敢与他人冲突,却“勇于”给最亲的人以致命一击。他们所感受到的所谓“”压抑”是自身极度脆弱的表现,其人格扭曲则是自视过高却又难以免于挫折而造成的。

拉黑父母的王同学与杀害母亲的吴谢宇是同一类人,只不过后者更残忍,更冷血。

“可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有记者曾这样反问王同学。“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回答得很干脆。

吴谢宇肯定也是这么想。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