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的结果可以用经济学相关理论来预测吗?

我个人觉得不可,体育赛事的结果石个人、团体实力的体现。当然其中还有个重要的因素,比赛状态,临场发挥息息相关!首先感谢头条的邀请。
影片《点球成金》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的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7 00:52:11

首先感谢头条的邀请。

影片《点球成金》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的《魔球:逆境中制胜的智慧》。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介绍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总经理比利·比恩的经营哲学,描写了他抛弃几百年一直依赖的选择球员的传统惯例,采用了一种依靠计算机程序和数学模型分析比赛数据来选择球员的方法。他并没有采用那些像:“棒球击球率”这样传统的标准,而是采用了看上去很奇怪的、类似“上垒率”这样的标准。这个方法发现了体育赛事的另一面,始终存在却一直被忽略了的一面。一个球员怎样上垒并不要紧,不管是地滚球还是三垒跑,只要他上垒了就够了。当数据显示盗垒不实用的时候,即使这会让比赛更有看头,比利·比恩也不会再关注这种华而不实的技能。

2003年,此书出版后在美国掀起了一股热潮,从波士顿、纽约到旧金山、洛杉矶的球迷、新闻媒体乃至金融精英都津津乐道于书中的只言片语。数年后,该书的影响力甚至跨越太平洋传到了欧洲足球界。这本颠覆了美国体育管理局思路的书,讲述了精明的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总经理比利·比恩如何采用统计学和数学建模的方式分析数字,从而取得最终胜利的经营哲学。他是逆向投资的表率,用极少的资金经营着这家俱乐部,并使用复杂的计算机程序分析比赛数据,用“数据”的方式将一个小球队打造成超级劲旅,使得这支球队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甚至有能力与大名鼎鼎的纽约扬基队竞争。

比利的成功之道是运用一整套的数据分析法(Sabermetrics)来代替传统的球队运作,这是一种美国棒球研究协会(Society for Advanced Baseball Research, SABR)所倡导的统计方法。直到现在,美国高级棒球研究协会一直是一个奇特亚文化的中心。比利最重视的是上垒率,而这种统计方法帮助他成为出色的管理人员,也使得运动家队最终成功。

这套全新方法被称为“棒球统计学”,其创始人并不是比利·比恩,而是一位统计学家比尔·詹姆斯。他是刘易斯《魔球:逆境中制胜的智慧》书中的另一位主角。比利认为,棒球界传统的统计数据无法准确反映出球队或球员的价值,也无法准确预测其未来的表现,而对这些数据的解读也缺乏一种科学的方式。于是,他雄心勃勃地设计了一套统计学公式来计算各类既有的棒球数据。在一片批评与质疑声中,比利的“棒球统计学”在奥克兰运动家棒球队的办公室里被铭记下来。

早在1977年,比尔就自费出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却几乎毫无反响。棒球界的元老们根本瞧不上这样一位从没真正打过棒球的“门外汉”。在他们看来,这类书呆子式的纸上谈兵可能连“票友”水平都不如。问世20年后,穷则思变的比利·比恩才成为第一个真正吃螃蟹的实践者。

比利破天荒地将“棒球统计学”作为球队的经营方针。他尽可能地将球员能力数据化,并以此作为称量球员能力的唯一标准,而非某些基于主观经验的判断。通过这套统计学公式,比利以有限预算去寻找那些价值被低估的球员。同时,他还强迫整个球队摒弃传统的成绩评估标准:既然让棒球比赛结束的因素是27个出局数,而不是时间;那么就忘记“打击率”、“盗垒”等华而不实的成绩,“上垒率”才最重要。因为只有上垒才能减少出局的概率,并提高得分的概率。比利打破一切常规惯例,就如同伽利略用“太阳中心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一样。最终,在全新理念的指引下,运动家队在2000年后曾5次打入季后赛,4次获得分区冠军,共赢了1045场比赛。期间,还创下了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百年历史上连胜20场的空间纪录。从那以后,统计学家取代球探成为棒球专家,其他很多球队也开始争相采用“棒球统计学”来指导球队运作。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