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马岛战争对于英国和阿根廷两国都是一剂救命良药,只不过这剂药最后被英国人吃下去,救了命,而阿根廷则被毒死了。
英国反击阿根廷,并不是因为马岛有多么重要,而是纯粹的柿子
我讲信息化战争的时候,总会拿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举例子。虽说阿根廷军队最终惨败,但也有非常拿得出手的战绩。比如,“超级军旗”战机利用地球曲线进行了战术隐身,用20万美金的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此时,谢菲尔德号刚服役没多久,号称世界最先进驱逐舰,造价高达2亿美元。20万对2亿,作战性价比那算是相当高了。
不难看出,两国对这场战争非常上心,因为,他们的国内形势都需要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来团结、振奋一下了。咱们先看阿根廷哪来那么大勇气,挑战联合国五常之一的大英帝国。毕竟,而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那是出了名的不好惹。
实际上,从十九世纪开始,两国就对马岛归属问题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激情对骂与和平谈判。甚至到了在开战前两个月,1982年2月,两国还在纽约心平气和的继续着马拉松谈判,而阿根廷这边,已经暗中准备武力夺岛了。
此时阿根廷的加尔铁里总统是通过政变上台的,大搞军政专制、独裁那一套。很显然,行伍出身的军人们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都不怎么在行,阿根廷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GDP下降11%,社会矛盾激化,国内有很多人开始罢工,以此来抗议加尔铁里的军政府统治。此时的加尔铁里焦头烂额,为了把国内点火就着的巨大矛盾转移出去,他决定搞点事情,夺回马岛,痛打英国,来提升自己的人气。毕竟,一场胜战团结整个国家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何况在他看来,国际形势对自己还挺有利。再看联合国五常的态度。
苏联官话连篇,只玩虚的,毕竟,加尔铁里号称自己的阿根廷是南美反共的桥头堡,阿根廷也不是苏联的武器购买国。虽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也得考虑轻重缓急和性价比,苏联不至于为了这一战,出头跟英国对着干。
中国一直保持中立。但从第三世界国家角度和反殖民主义出发,中国更倾向于阿根廷,很明显,至今,我们一直称之为“马岛”而不是其英国名字——福克兰群岛。
美国曾经各种形式的称赞加尔铁里的反共立场,据说,甚至CIA为了平息此事,曾试探建议英国放弃马岛。
法国呢,它是阿根廷军火的主要供应商和长期合作对象,这场战争,会成为法国各种先进武器最好的广告营销平台,简直是最佳的赚钱机会。
更让他放心的是,不久前,英国人将在南大西洋驻扎的坚忍号撤走了,让英军短时间内在马岛周边地区不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打击能力。
以上大致是加尔铁里的自信来源,然而,这位老大爷没能意识到,撒切尔大妈比他更需要这场战争。
在1979年,打着复兴经济,改善福利的口号,保守党赢得大选,撒切尔夫人当上了英国首相。然而,三年后,英国失业人数增加一倍,通货膨胀更是惊人。她本人的支持率跌至不到25%,成了有民调以来支持率最低的首相,而保守党的支持率破纪录的跌到了18%。
甚至,大家普遍认为,接下来的大选,保守党不是输赢的考虑,而是输得多难看的问题。号称复兴大英帝国的撒切尔主义将就此告终,工人阶级对她相当的敌视,煤矿工人骂她最难听的一句话是“甩掉这个whore”。
此时,撒切尔夫人需要一个政治掩护或者做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帮助她扭转民意,成功继续第二个任期。
加之,马岛虽然气候不行,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而且,比起资源上的丰富,马岛的战略位置则更为重要。马岛处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同时又能联通非洲、美洲、澳洲、南极洲等四大洲,可以说四通八达。更何况马岛的位置既能确保英国的政治辐射,还能为英国的航母和海军提供停靠基地,让英国的海军可以从马岛到达两洋四州的任何一个地方,因此英国不可能轻易放过马岛这样一个风水宝地。
加之,英国出兵在法理上也说的通。主权归属问题,并非离得近就是你的,比如咱们的九段线划法,也是有理有据的。
英国一直主张,按国际法的谁发现就算谁的原则来划分。早在1690年,英国人斯特朗发现了两岛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福克兰海峡,群岛为福克兰群岛。然而,事儿可没这么简单。
1764年法国人跑到了东岛定居;一年后,1765年,英国人与法国人隔海在西岛建定居点;再过一年,1766年,西班牙以25万英镑的价格从法国手里买下东岛,随后出兵占领了西岛。
到了1816年,阿根廷宣布独立,直接宣称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1832年,英国趁阿根廷内乱,占领了马岛,马岛从西班牙语改说了英语,直至开战前,马岛的主要居民都是英国极地科研人员、驻军官兵和军属。
对于阿根廷的挑衅,英国的各大媒体开始了舆论准备。它们强调驻守马岛英军的仅有182人,面对多达4000人的登陆阿根廷部队只能选择投降,这是奇耻大辱。除此之外,还特别强调阿根廷政府是军人统治,而马岛居民多为英国后裔,被占领后,的他们将再也没有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如此的反复宣传很快就起到了激励人心的效果。
1982年4月5日,撒切尔在议会上提交“派遣舰队远征南大西洋收复失地”的议案,最后撒切尔夫人用“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的鼓舞人心的语句作为演讲收尾,竟破天荒的赢得了下院的全票通过。这也是议会自二战以前首次全票通过一个决议(出兵)。
撒切尔通过种种举措使国内民众真正达到了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效果。英国出兵前,国内左翼右翼互撕,保守党工党互撕,可是当军事行动决定后,整个英国团结一心,没有了争吵,只有应战,连最爱挑刺的工党们都偃旗息鼓了。
马岛战争期间,撒切尔夫人趁着高涨的士气,一面按自己的计划将军事行动向前推进,一面进行着复杂的外交战,争取了国际舆论和外交方面的支持。
撒切尔大妈对美、法两国总统分别做了功课。
对里根老大爷,主打的是“以情动人”,陈情利弊,忽悠美国提供帮助。
对法国的密特朗,先是好言相劝。但随着局势的发展,出现了文章开头描述的让英军颜面尽失的20万击沉两亿的情况——一枚法国产“飞鱼”反舰导弹,击中了英国海军舰艇“谢菲尔德”号。
此情此景下,撒大妈对密大爷怒了,密特朗后来回忆说:“她还威胁我,如果不将卖给阿根廷的那些法国导弹的密码给她,她就对阿根廷动用核武器.....她大发雷霆,责怪我说这是新的‘特拉法加尔海战’……我只得让步,把密码给了她,否则,我向你保证,她的铁指头肯定会按下核弹按钮。”
一些法国高官当时本想看英国出丑,但密特朗顶着压力,不顾反对,还是把密码交给撒切尔,同时宣布对阿根廷实行“禁运”。
法国出手后,效果很明显,手头的枚飞鱼导弹用光后,加上之前也没有囤货,阿根廷军队马上就扛不住了。
英军最终在6月20日重新夺回岛,并接受当地阿根廷军队的献降,马岛战争参战双方正式停火。
(撒切尔抵达前线慰问官兵)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曾经提及了这段过往,她讲到:“后来,我与密特朗总统出现了许多分歧,但我毕生都未曾忘记‘马岛海战’欠他一份人情。”
最终,“支持率最低的首相”通过战争成功翻盘,撒切尔夫人在1983年选举中获得连任。而被公认为衰落老迈的英国也成了现代战争中,远洋兵力投送和打击能力的榜样,让人无法小视。
也正是因为铁娘子在马岛战争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勋作用,很多参与过马岛战争的官兵至今都依然怀念她。甚至在2013年4月17日铁娘子去世的葬礼上,还有马岛战争的老兵为之扶灵(下图)
加尔铁里这边呢,本想着通过马岛战争的胜利为自己的统治赢得支持,竟然始料不及的遭到了巨大失败,重压之下,他只能引咎辞职。一年后,在撒切尔夫人连任首相之际,阿根廷新政府以“指挥失误”的罪名,逮捕了加尔铁里,将其判以12年有期徒刑。
加大爷的叫板,以撒大妈的完胜而告终。你大爷已经不是你大爷,你大妈还是你大妈。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