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成名于1929年美国大萧条之后。
当时,美国经济每况愈下。对此,过往的经济学理论却都一筹莫展。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核心观点就是:需求不足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1 04:21:42

凯恩斯成名于1929年美国大萧条之后。

当时,美国经济每况愈下。对此,过往的经济学理论却都一筹莫展。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核心观点就是:需求不足,政府来买单。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直接干预经济。他的这个主张,不仅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还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的药方一出,各国政府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所谓的经济调控,一个永久的秘密就是——面干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这里的“面”就是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这里的“水”就是指货币。

中国曾经依靠凯恩斯主义,度过了前两次危机:

一次是,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一次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但,再好的灵丹妙药,一旦用多了,药效就会慢慢降低,凯恩斯的药方也不例外。

就货币政策而言,过去十年的3次放水效果越来越差:

2008年第一轮宽松,两个季度见效,GDP从6.4%反弹到12.2%,反弹5.8个百分点,持续4个季度;

2011年第二轮宽松,5个季度见效,GDP从7.5%反弹到8.1%,反弹0.6个百分点,持续2个季度;

2014年上一轮宽松,8个季度才见效,GDP只从6.7%反弹到6.9%,反弹0.2个百分点,持续2个季度。

财政政策的边际效用也在递减:

1998年东南亚危机汇总,中国采取的财政政策刺激,使得GDP增速在2003-2007的五年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而2008年的4万亿刺激,却只是使得2010年的GDP增速跳升至10.6%,随后就跌入了个位区间。

如今,又过了10年。继731会议提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后,各个地方政府纷纷发布雄心勃勃的基建计划,动辄就上万亿,加起来估计将近20万亿。而央妈对于流动性的描述也由“合理稳定”变成了“合理充裕”。

在凯恩斯主义风靡全球,并让战后的欧美经济持续繁荣了30年后,从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滞胀!所谓滞胀,就是指继续发行货币,物价不断上涨,而经济却不再上涨的现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