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个贤能真的算不上,主要是制度好,萧规曹随,如果不昏,哪怕是庸也不会出大乱子。当然了贤能的还是有的,我们可以逐一进行分析一下。
贾宜在《过秦论》中提到:“孝公即没,惠文,武,昭襄
个个贤能真的算不上,主要是制度好,萧规曹随,如果不昏,哪怕是庸也不会出大乱子。当然了贤能的还是有的,我们可以逐一进行分析一下。
贾宜在《过秦论》中提到:“孝公即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春秋初期各国版图
很明显题主所说的七代贤能,也就是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秦始皇。我觉得如果要给他们按照才能排名次应该是这样的:孝公>惠文王>秦始皇>昭襄王,另外三个就不要排了,武王太刚烈,孝文王当了五十多年太子,继位三天就去世了,庄襄王也只是萧规曹随,在位时间也不长。
秦孝公
秦国自从穆公以后,跻身于大国行列,秦穆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史记》称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但是到了孝公经过国君频繁更换,秦怀公被逼自杀,大臣拥立秦灵公,灵公早逝,秦简公夺位,献公被流放,简公殁惠公继位,惠公殁年幼的出公继位,小主夫人当政,秦国贵族迎回献公杀出公和小主夫人,史称四代之乱,秦国内乱不断,导致国力逐渐衰落。到了孝公之时,秦丢失河西之地,列国卑秦。
战国初期
秦孝公决意要恢复穆公霸业,发布求贤令。魏国经过李悝变法成为第一强国,楚国完成吴起变法,但是吴起被杀后变法没有持续下去。秦国也曾效仿山东六国变法,秦简公的时候,学习中原允许百姓配剑,养成尚武风气,按照田亩收缴赋税,但是变法仍然只是徒有其表,五十万大军被魏国五万人打的一败涂地。
秦孝公极度渴望得到变法人才,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经过景监的推荐面见了孝公。孝公对商鞅的变法非常赞赏,于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对秦国进行了最深彻的变法。孝公当时是顶住很大压力的,太子犯法太子太傅赢虔被治罪,又对太子太师公孙贾施以墨刑,守旧派才消停下来。
孝公时期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此时中原霸主魏国被齐国击败,庞涓被杀,商鞅抓住机会劝说孝公讨伐魏国,商鞅诱骗公子卬,俘虏了公子卬,夺回河西之地。
秦惠文王
惠文王继位,秦国看似强大,但是内外交困。内有商鞅威望日隆,东有公孙衍合纵六国攻秦,西有义渠犯边。还有守旧派的反扑,变法能否持续下去,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秦惠文王首先利用赢虔和守旧派对商鞅的痛恨,除掉了商鞅,一举巩固的自己地位。虽然商鞅死了,但是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除变法。在巩固了地位以后,秦惠文王任用张仪为相,破坏了公孙衍合纵的策略。
惠文王时期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向东任用张仪为相,诓骗魏国占领了河西全部土地,又攻占了河东地,为秦国东出制造了跳板,在张仪的劝说下韩,魏,楚,赵纷纷割地求和。向西,秦惠文王任用司马错攻灭巴蜀,讨伐义渠,使秦国版图急剧扩张。
惠文王内诛权臣商鞅,选贤任能,在伐诸侯,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昭襄王
秦武王死后,赵武灵王立秦昭襄王。昭襄王同时期的赵武灵王,燕昭王,都是名震一时的贤能君主,每一个都不比昭襄王差。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在最初并没有掌权,有宣太后执政。后来昭襄王任用范睢,夺取了权力。任用白起,对山东六国多次进行讨伐,特别是长平之战后,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已经展现出来了。
昭襄王时期
但是他近攻显然比远交用的多,他的外交政绩平平,约定和齐国一起称帝,但是齐王却等到他先称帝,试探天下人态度,被齐王当小白鼠耍了。最后虽然战争胜利了,但是秦国民生也凋敝了。这这一点上他远远不如秦惠文王。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秦国早期的版图实际上是惠文王奠定的,但是惠文王在位期间,开拓疆域还不耽误富国。
秦始皇
秦始皇在亲政前,吕不韦当政,吕不韦重用蒙骜,攻取赵国三十多座城池,韩国十余座城池,魏国五十座城池,对韩魏形成包围,领土已经与齐国接壤,可以说这个时候已经孤立了楚国,包围了韩魏,吕不韦的政绩也相当显著,李斯也是吕不韦推荐的。
在秦始皇亲政以后,任用李斯为相,任用王翦灭掉了赵国,燕国,楚国,王贲灭掉了魏国,齐国一统天下。在李斯的辅佐下,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施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奠定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但是晚年沉迷于长生之道,大兴土木,造成民怨沸腾。终究不如孝公,惠文王善始善终。
其实主要还是制度好,如果把秦昭襄王时期的赵惠文王相比较的话,昭襄王如果和赵惠文王换一下立场,赵惠文王未必比昭襄王差。赵惠文王任用廉颇,赵奢多次击败秦,齐史书称其:“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其实在战国时期,很多君主都能做到礼贤下士,有时候可能会糊涂,但是大多数算不上昏庸。主要还是秦国制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