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胤礽被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康熙皇帝废太子,是清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仅如此,还废了两次。这也便成为了影视剧中所津津乐道的桥段。《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中对于太子胤礽被废,着墨十分多,当然,其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7 18:17:44

康熙皇帝废太子,是清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仅如此,还废了两次。这也便成为了影视剧中所津津乐道的桥段。《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中对于太子胤礽被废,着墨十分多,当然,其中不乏杜撰的情况,那么太子胤礽因何被废呢?影视剧中的演绎与事实是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均需要从史料中寻找答案。

在清朝继承大统的过程之中,是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说法的,唯独康熙皇帝一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爱新觉罗·胤礽,孝诚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实际上他并非赫舍里氏的第一个儿子,胤礽还有一个哥哥,叫承祜,因幼年夭折,所以从康熙存活的儿子来看,胤礽也便为二阿哥了。因胤礽系嫡出,从出生开始,便备受皇室重视,康熙十四年,康熙皇帝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之命,将胤礽立为太子。这也是清朝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的确立储君。

正因如此,胤礽自幼便重点培养,张英、李光地、熊赐履这些大学问者均做过他的师傅,胤礽精通满汉文,骑射也十分娴熟。这当然与影视剧中所描述的胤礽无能是有出入的。所以康熙废太子,与太子无能显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关系。那么康熙是因何对太子心生芥蒂了呢?

第一次所记载的便是康熙二十九年亲征噶尔丹之时。当时康熙皇帝在行宫中生病,其中记载到“太子侍疾无忧色,上不怿。”因为太子在伺候皇上的时候,丝毫没有担忧的神情,所以皇上不高兴了,将其遣回京师。但此时父子之间尚未有出现过多的纠葛。

康熙在第二次征噶尔丹,和用兵宁夏之时,将朝政全权委托太子办理,但当时,特别是三十六年康熙用兵宁夏之时,朝中有人议论太子有异心,自此,康熙皇帝开始对太子有了看法。

而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在上谕中痛斥太子胤礽的罪行,主要方面包括:

第一,太子胤礽暴虐无道。协理政务期间,太子允礽侮辱廷臣,作威作福,甚至劫持蒙古使臣所朝贡的物品,致使蒙古人心不服。

第二,勾结内务府总管,恣意贪婪无度,以致包衣下人生怨;

第三,皇十八子病重之时,胤礽丝毫没有忧色,无友爱之心;

第四,康熙怀疑胤礽是为索额图报仇,伺机谋害自己。

可以说,以上四条便是康熙第一次废太子给其所定之罪,在此四条中,最重要的估计也就是第四条,勾结朋党,企图篡夺皇位吧,《清史稿》中所说的“欲谋大事”也就是想要谋杀康熙,自己登基。所以这应该是最根本的原因了。

那么太子胤礽又是如何复位的呢?这还要从三阿哥胤祉说起。

四十七年十月的某天,三阿哥向康熙皇帝禀告大阿哥魇胤礽,而且还从胤礽的房间里搜出了一些厌胜之物。因此,朝中有人上奏说,太子并非如此糊涂,而是被这些东西镇住了,康熙皇帝也便以此为借口,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然而,胤礽在恢复太子之位不久,并未改变自己的习性,而是加紧了篡权的脚步,于是结党营私,并将政敌通通大尽。康熙为此勃然大怒,斥责胤礽“行事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于是第二次废太子,并宣布永不立太子。

太子胤礽当了五十余年的储君,也是清朝有史以来最为悲剧的储君了。他输就输在了沉不住气,不知低调做人,但话说回来,又有谁能够理解他的悲哀。康熙皇帝是一代明君,但却在立太子问题上栽了个大跟头。皇家没有亲情,有的只是权力之争罢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