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①曹操相当皇帝吗?②曹操被封魏王的探究;③曹操为什么最终没有跨出当皇帝的这一步?
一、曹操想当皇帝吗?
曹操最初是不想当皇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
分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①曹操相当皇帝吗?②曹操被封魏王的探究;③曹操为什么最终没有跨出当皇帝的这一步?
一、曹操想当皇帝吗?
曹操最初是不想当皇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想不到自己将来能够距离皇帝宝座如此之近。最初的曹操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方郡守,教化一方,然后留名青史;这是曹操在《述职令》中说的,我们也相信他说的是实话。曹操祖父曹腾是一个大宦官,历侍四任皇帝,官至中常侍,被封为费亭侯,虽然很有名望,但终究是个大太监,这在宦官专权的东汉后期,在士族之中是受到鄙视的。曹操父亲曹嵩身为宦官养子,虽然官至太尉,但是地球人都知道曹嵩的官是花钱捐的,不是货真价实靠才能干出来的,这也在士族心目中是个笑话。因此,曹氏家族虽然颇有名望,但是与真正大士族比起来底蕴浅薄,犹如一个有钱的土包子。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家族,曹操没有温饱之忧,唯一渴望的是施展自己才能,成为一代名臣,名垂青史。因此曹操在得到许劭对自己“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评价时很满意;在曹操的心目中,不管是“能臣”还是“枭雄”,都是有本事、有才能的人,都是有一番作为的人。在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之后,成为洛阳北部尉,这是一份在首都的公务员职位;就职后曹操就决心大干一番,这衙门左右悬挂十来根五色大棒,用来震慑犯禁的人;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被曹操毫不留情用五色棒打死了。正是由于曹操作这种毫无顾忌的干事做法,得罪了许多权贵,碍于家族的情面,曹操被明升暗降成为顿丘令。
此时的曹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曹操,都是想着成为一代名臣,然后青史留名,从来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因为那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想法,曹操是很务实的。
那么以后曹操想当皇帝吗?答案是想。因为到最后皇帝距离曹操已经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权利是一剂毒药,虽然有毒,但是都想尝尝。曹操的一生就渴望权利,早期是一方郡守,再就是成为大将军、封侯爵,最后是位极人臣的宰相。当成为宰相后的曹操,对权利并没有感到满足。虽然在《述职令》中曹操说自己已经位极人臣,很满足了,之所以不交出权利是怕有人害他。其实这里曹操说的话是打了折扣的,其内心不想交出权利是真的,难道说曹操真的能不想再进一步。
二、曹操被封魏王的探究
从曹操陈留起兵到建安元年(196年)八月迎立汉献帝,被汉献帝封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十一月迁都许县,曹操被封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此时的曹操已经狭天子以令诸侯,打着大汉的旗号,打败袁绍、远征乌桓,统一了北方;挥师南下欲统一南方,经历赤壁之战失败后,对凉州地区用兵,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凉州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七年(212年),经历对外征战后,48岁的曹操对内进一步加强权利的集中;这一年,曹操效仿汉丞相萧何的故事,“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建安十八年(213年),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最终作战失利,无功而返;回到许都后的曹操复《禹贡》九州,被册封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都于邺城;同时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王子皆为列侯;此时的曹操他名义上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又被赐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
三、曹操为什么最终没有跨出当皇帝的这一步?
曹操其实想当皇帝,从最后他要求皇帝封为魏公、魏王,以及最后在礼仪上与皇帝没有区别。这一切都说明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年轻时那点理想的曹操了,他对权利极度渴望,无论最终权利到达何种程度,他始终处在不满足的过程之中。但是即使这样的曹操,始终没有跨出那关键一步,最终以汉臣身份结束自己一生。
说到底,当皇帝对曹操来说就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①曹操是渴望权利,但他更希望名垂青史,这是他从年轻之时就树立的梦想;身为汉臣,篡汉自立的曹操,在历史上怎么记载自己,恐怕与王莽差不多吧。②汉朝气数未尽,还有许多士族以汉臣身份自居;曹操身边的荀彧、荀昱,远在程度的刘备,这些人都是曹操称帝的障碍。③曹操很务实,正如他说自己对权利的渴望也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自己不称帝,确有皇帝之实,天下也就自己能够凌驾于皇权之上;自己称帝,估计会同时冒出多个皇帝来的,这是毫无怀疑的,刘备第一个就会称帝,天下会再次乱起;自己不称帝,皇帝宝座将来落在曹氏手中,自己既得了汉室忠臣的美誉,又又皇权之实,更有将来子孙追谥的皇帝之名。
总之,曹操不称帝得到的远远比称帝后得到的要多。曹操无愧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