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评价虽显得客观,但有失公道,也让我想起了那句歌词“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所谓30岁前的庸人,无非就是曾国藩一直走在考取功名的路上,除了读书与考试,没有太耀眼的成就
其实这个评价虽显得客观,但有失公道,也让我想起了那句歌词“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所谓30岁前的庸人,无非就是曾国藩一直走在考取功名的路上,除了读书与考试,没有太耀眼的成就。而30岁后的圣人则是肯定了曾国藩入仕进京后的政绩与辉煌人生。那么没有前半生的努力,又哪来的后半生的辉煌呢?
草根的门槛
曾国藩是嘉庆十六年人,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祖辈基本都是农民,但与普通寒门相比,曾国藩的家庭算是宽裕的。其父曾麟书还是名秀才,自然会给曾国藩提供优于普通农家子弟的学习条件,六岁的曾国藩便在家塾“利见斋”读书学习。
道光六年,十四岁的曾国藩便参加长沙府童子试,考取了第七名。道光十年,十九岁的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次年又转入湘乡涟滨书院。道光十二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考取了秀才。清朝的秀才只是获得了进入州府学习的资格,这种资格的取得要求学员通过童子试,也就是曾国藩十四岁时参加的那一场考试。而只有取得了秀才的身份才能参加当年的乡试,所以可以理解成曾国藩在二十一岁时考上了高中。
道光十四年,二十三岁的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这个书院就相当于现在的高中了。但这个高中并非三年后才能高考,曾国藩于进入书院的同年便参加了湖南的乡试,并中为举人,这就赢得了入京会试的资格。
道光十五年,二十四岁的曾国藩会试未中,只得留京复读,二十五岁时再次参加恩科会试,不幸再次落榜,于是回乡继续深造。道光十八年,二十七岁的曾国藩再次参试,这次终于登第,在殿试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但此还没结束,清朝科举制度中,新科进士引见前,必须由皇帝亲自主持一次考试,也就是朝考,朝考后才根据成绩授予官职,前列者为庶吉士,次之为主事、中书、知县等。曾国藩在朝考中列一等第三名,但受道光帝青睐,提为第二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至此,曾国藩才踏上了仕途。
但这并不是代表曾国藩的官职就稳妥了,他还要参加一次实习期满后的考核,即散馆试。道光二十年,二十九岁的曾国藩在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这个检讨是官职,也就是庶吉士实习期满经考核成绩优等之后,原三甲进士均授检讨之职。因此,曾国藩在三十岁来临之际才确定了自己的官职,才为自己后半生的光辉岁月开启了大门。
台阶的重要性
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三年的四川乡试正考官至道光三十年的工部左侍郎,从官制底层爬上二品大员,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当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庭的八旗军和绿林军节节败退,曾国藩抓住咸丰皇帝鼓励团练的机会,组建了不可一世的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最终平定了这场暴乱。也是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使得曾国藩成为了大清王朝的肱骨之臣。随后追剿捻军,主办洋务,站在大清权力顶峰上做出了辉煌的政绩。也因后半生的功绩而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这也是所有文官都渴望的最高荣誉,他也被后世称为“曾文正”。
三十而立的无奈
曾国藩三十岁之前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考试,终于为自己打开了仕途的大门,这一点上仿佛如同当今的高考,但不同的是曾国藩是读的起书才有了考试的资本,如今的高考则是将教育普及,惠泽所有的少年,更为公平。
曾国藩是草根里较为幸运的代表,更多的寒门子弟是没有机会学习和考试的,更无所谓的平庸与否,在封建社会,平安都成了奢求,又何必在乎是否平庸呢?而曾国藩的平庸是社会的选拔制度所造成的,他没有年少成名的捷径,只有不断读书为自己创造机会。从这一点看,他也就不平庸了,为了一把开启人生仕途的钥匙,自六岁读书,从一而终,直至二十六九岁才混出正式编制,这种坚持不懈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三十而立不是曾国藩自己的选择,而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的选择,谁都想年少有为,但没有门路,又如何施展才华?曾国藩用后半生的辉煌来证明了前三十年的努力是值得的,也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