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评价虽显得客观,但有失公道,也让我想起了那句歌词“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所谓30岁前的庸人,无非就是曾国藩一直走在考取功名的路上,除了读书与考试,没有太耀眼的成就
谢谢邀请。
有人如此评价曾国藩「30岁之前是庸人,30岁之后是圣人」
阿呆认为,单纯地从身份和地位的变化,来划分成庸人和圣人,这是很牵强的,生硬的,也是不妥的。
庸人和圣人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去划分。
什么是圣人?汉语词典的解释:“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
按照这个标准,咱们来看看曾国藩的生命历程和思想历程。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以组建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朝为最大成就。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曾国藩是蒋介石、毛泽东都推崇和学习的榜样。
曾国藩的成功,在于他独特的炼心术。
曾国藩的一生,有两个关键的时间点。
第一个,道光二十二年。曾国潘32岁。那一年,他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评估社会。他将人生理想做了调整。由原来的“庸人”的升官发财,改为学做圣贤。这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决定让他超凡脱俗。经过长达十年的持续修炼,他在意志品质、学问本领、官位事业上超越了同时代的许多精英。
第二个,咸丰七年。曾国藩47岁。他在湖南湘乡老家丁忧期间,再次重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等,再一次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半年多的修炼。内心世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经过这次修炼,他迈过了人生事业的瓶颈。并在随后开拓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最终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精英。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俗话说:知耻而后勇。
曾国藩经历了六考秀才逗没考中。22岁的曾国藩被点名批评:文理浅薄。
这说明,曾国藩的质资确实很平庸。李鸿章十七岁中秀才,左宗棠十四岁中秀才,梁启超十一岁中秀才!难怪梁启超曾经说:在同时代的精英中,曾国藩最笨。
道光十三年(1833),曾国藩第七次靠秀才,中了。
道光十四年(1834),曾国藩居然又考中了举人。也就是说,曾国藩开窍了。他有股面对耻辱和挫折的不服输,不示弱,一味忍耐。奋起自强,才能洗刷自己的耻辱。
曾国藩说:“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30岁之前,曾国藩与无数读书人一样,他的人生理想是考试做官,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道光十八年(1838),28中了进士、点了翰林的曾国藩,似乎离这一理想很近了,于是他请了长假,衣锦还乡,意气风发地回到湖南湘乡老家。在家乡是威风八面,十分风光。
回到京城的曾国藩,有了个翰林院检讨从七品的职位。朋友圈交往也变了,所接触的全是当代精英。他们不但才气过人,抱负远大,而且持身严谨,拒绝庸碌,讨论的都是天下人生的大道理。曾国藩从归乡的荣耀和自豪中醒来,感觉到自己的狭隘和目光短浅。曾国藩不禁感到有些自卑。
于是,曾国藩改变了自己原来庸俗的理想,树立了一个全新的人生目标:学做圣贤。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朋友圈很重要。你跟庸俗的人混,你就是个庸俗的人。你跟精英混,你就会变成精英。
曾国藩其实一直都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只是身边接触的人群的限制。曾国藩早年在滨涟书院读书时,取号“涤生”,涤旧生新的意思。就说明了这一点。
曾国藩立志学做圣贤,请教高人唐鉴,得到回答:认真钻研理学,并且要身体力行;外在言行要整齐严肃,内心信念要坚定诚实,不要三心二意,更不能自欺欺人。
也就是《大学》里所说: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真的这样实践了,修炼了。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和修养,也真正做到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所以说,曾国藩「30岁之前是庸人,30岁之后是圣人」,真的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