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我很喜欢。挺有才的,也不虚伪。他也是人,也犯错误,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到目前为止,高晓松的作品基本上我都看了,从最早的北京电视台脱口秀节目《鱼羊野史》、到《晓说》、
到目前为止,高晓松的作品基本上我都看了,从最早的北京电视台脱口秀节目《鱼羊野史》、到《晓说》、《晓松奇谈》、《矮大紧指北》,包括他的书《如丧》等等,音乐自不在话下。一直想找个机会好好谈谈他,谈谈他的个人成就、观点,以及他对我的影响。
了解高晓松之前,我的精神家园基本上停留在文化快餐的水平上,唯一自认为上得了档次的应该是安妮宝贝的《莲花》。讲她小有名气后跑到了西藏的墨脱,这个小镇临近雅鲁藏布江,在那里她通过见闻和冥思得到了久违的宁静,写下这本书。自从遇到袁腾飞,并看他的节目后,我就毫不留情把安利宝贝给扔了;后来当我了解了罗振宇,又把袁腾飞扔了,接着到高晓松时,罗振宇又离我而去,最后一直到王小波,高晓松也差不多被我遗忘脑后,只留下了他的音乐。
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度,来源自他最初选择的角度和对深入探索的坚持,这种坚持断然不是高晓松说的”任何事只要坚持就完了“。在我看来,这种坚持更接近他愿意讲这么多年的脱口秀背后所存在的那股子疯劲,准确说就是无关功力与权谋,仅仅是我喜欢,我乐意。而我最初的选择,用我自己总结的一句话叫”我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看到了现实里看不到的真实“。这样一来高晓松的杂文自然满足不了我的需求,所幸我还有这点自知之明,否则我将永世驻足不前。
不管高晓松这个人生于什么家庭,处于怎样的社会地位,持怎样的价值观,他的产出在我看来只有两类东西,一类是音乐,一类是杂文。至于那些采访、演讲、综艺节目之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对于精品的碎片,本质上不是精品,而是碎片,类似网易搞出的游戏。
个人觉得高晓松是在酒桌上喜欢高谈阔论的中年男性的终极进化版。
一方面你会惊叹其知识面之广涉猎之多口才之好。
另一方面当你对某个知识了解更深更专业时,你就会看到他的断章取义或哗众取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