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母老虎“伊洛纳”被俄罗斯人放回山中,结果第一个冬天,它就把狼当成了猎物,并巧妙的偷袭了一个小型狼群,成功吃掉了两头母狼。
2012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头母棕熊为了护食
2010年,母老虎“伊洛纳”被俄罗斯人放回山中,结果第一个冬天,它就把狼当成了猎物,并巧妙的偷袭了一个小型狼群,成功吃掉了两头母狼。
2012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头母棕熊为了护食和一个大型狼群展开激战,战斗持续了一个小时,最终棕熊寡不敌众,只能狼狈逃窜。然而“狼熊相争,猛虎得利”,就在战斗结束的间隙,一头500多斤的西伯利亚虎突然对狼王发动突袭,将狼王直接斩首,之后差点将精疲力尽的狼群团灭,可谓十分残暴。
老虎是狼最大的天敌狼群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就算是面对棕熊也不会退让本分,然而有意思的是,无论规模多大的狼群,都十分畏惧老虎,甚至连战斗的意志都没有。而且老虎和狼群的数量还是此消彼长的,据俄罗斯动物学家研究发现:老虎可以有效的控制狼的数量,也就是说老虎的数量越多,狼的数量就减少。
比如,俄罗斯的拉佐夫斯基自然保护区,在150年前栖息着很多西伯利亚虎(东北虎),导致整个保护区都没有一个大型狼群存在。不过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西伯利亚虎的数量开始急剧减少,进而导致狼群的泛滥,以至于农民的家禽时常被野狼偷食。直到全面制止猎户捕杀老虎后,西伯利亚虎的数量才开始逐步回升,而老虎的回归,则预示着狼群的式微。据研究发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虎大约有700头,而在这些老虎周边,甚至连一个狼群都没有,可见老虎对狼群的震慑力有多么强。
在西伯利亚,虎是经常和狼生活在一片土地的。一般两者都不会互相伤害,因为狼群对虎有很大的恐惧,有人甚至称这种恐惧刻在了基因里,而且现在一些生物学家研究认为虎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精准辨别出群居动物的首领的,因此狼群,特别是头狼肯定不会愿意跟虎起冲突。而虎也是一样,也不会轻易跟狼群起冲突。作为典型的独居猫科动物,虎和狼不一样,狼群有同伴受伤,还有其它狼可以照顾它,以及暂时代替它的工作,而虎却往往没有同伴可以依靠,纵然再强大,如果没有同伴,在残酷的野外生存,一个伤口就很可能就代表着死亡。
不过,也有时候本来在一起的虎和狼也确实会分开,如一只老虎刚刚占领一块新领地的时候,或者在食物紧缺的季节等,虎会巡逻领地,并把领地内所有大型食肉动物,包括狼群,全部赶出去。而狼群和独居的虎不一样,群居动物对食物的获取难度和环境的要求是比较低的,虎巡视领地赶走食肉动物时是会先用吼声提醒一下,这可以给狼群拖家带口转移幼崽的时间,所以狼群很愿意也必须退一步,远离虎的领地。为什么狼群要离开老虎栖息地?显然以上这些只是“你以为”的臆想,动物不是人类,没有那种“视死如归”的荣誉感,也不会为了胜利殊死一战。
动物有的是“我只要活着就行”。一群狼虽然能打赢老虎,但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不划算。老虎也不会冒险和狼群打架,万一受伤,在野外基本就等同于死亡。有老虎的地方,没有大型狼群,人类看来,是狼群胆小害怕,逃走了,但从动物角度来看,自动避开,是权衡利弊后,一种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生存策略。很多案例印证了虎狼的此消彼长关系。在我国和俄罗斯交接的兴凯湖地区,历史上本来没有狼,20世纪初老虎被人类杀绝了,狼就侵入到该地区并站稳了脚跟。20世纪末,当老虎重新回到该地区,狼就消失了。21世纪初,由于生境破碎化、人虎冲突等原因,老虎又从该地区消失了。这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狼竟然又回来了。
当然,最详尽的观察和统计还是在锡霍特-阿林保护区。1930年以前,人们从未在这个保护区见过狼,后随着老虎几乎被消灭殆尽,狼成功殖民,成为该保护区很常见的动物。尽管人们为控制狼的数量而大量捕杀它们,它们的数量依然很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老虎数量稳步回升,狼再次变得罕见。说到这里各位读者也应该明白了,老虎地盘上没有大型狼群首先是生境原因,而后虎的压制和排挤令中小型狼的处境雪上加霜。在有虎的地区,狼在生态系统内的功能弱化为不显著角色,甚至被逼至灭绝境地。动物志认为,老虎确实能排挤和压制规模不大的狼群,但老虎生境内没有大型狼群更多是生境原因,真正的大型狼群是有一定能力和老虎周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