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此诗的人是谁?他又是怎么死的?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此气势磅礴的诗句,出自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于谦之手。于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品格高雅,能力超群,志向远大,为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25 01:02:35

诗词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是描写石灰的。生石灰遇上水变熟石灰从一整块变粉末,这就是粉身碎骨,石灰是白的,这是清白。

这首诗据传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写的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另一说是著名满学家阎崇年认为《石灰吟》作者不是于谦。他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在扬州鉴真学院为市民主讲《袁崇焕》说:“我个人认为最能反映袁崇焕精神的一首诗是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著名诗篇《石灰吟》,不过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石灰吟》的作者并非大家印象里的于谦,而是另有其人。”话音刚落,就引得全场1300多名观众一片惊讶声。

阎崇年告诉听众,自己在研究袁崇焕的时候,觉得最能反映这位英雄精神的一首诗就是《石灰吟》。不少资料均记载该诗出自于谦的文集,但在查阅《明史》、《四库全书》等25种史料文献却发现,于谦的个人文集中并没有《石灰吟》,随后他赶赴于谦的出生地和主要生活地杭州,调查后发现《石灰吟》作者其实是明朝一位在杭州做过知县、后来被“放逐”到深山采石灰的普通下级官吏,闲暇时写了一部历史小说《于谦传》,其中小说主人公于谦写了一首诗,就是《石灰吟》。阎崇年补充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由于这首诗的确很能反映于谦的精神,所以后世不少文献也就‘以讹传讹’把这首诗误认为是于谦所写。”

于谦(1398-1457),明代,钱塘(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