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请回答:
这是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中创作的一首中长篇叙事诗,描写的是一位私奔女子的悲哀;表现的是当时中唐都市人们的生活色彩,虽然那时都市里的青年男女们、有着商业性交
一出爱情杂剧《墙头马上》,虽暗表了弘历(红荔)和青缨的少时情分,却也从一开始就一语成谶地昭示着,这是一出少年和少女明明知心知意,却还是渐行渐远,终得此生来生不复相见的凄美爱情故事。
耐人寻味的是,“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最早出自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讲述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没有三书六聘,但凭一颗痴心,就和男人无名无分地同居了N年的痴情姑娘,最终被男方家庭鄙夷,逐出了家门,灰头土脸地回了自家。有一天,那抛弃了自己的昔日夫君,打马从墙外经过,墙头马上,咫尺天涯,这一瞬,往日情分寸寸断折,只余一颗破碎的真心。
到了元朝,白仁甫根据这首长诗,撰写了一部爱情杂剧《裴行俭墙头马上》,后世简称《墙头马上》,不知是出于对天下弃妇的同情,还是出于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他把这出悲剧彻底改写成了happy ending的大团圆喜剧——
李家小姐与裴家少年游园偶遇,互生倾慕之心。二人以诗唱和,私定终身,在裴家花园匿居了整整七年。裴父发现自己的宝贝女儿竟然做出这种不齿之事,怒逐裴行俭。然而落拓公子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进士及第,咸鱼翻身。几经周折,最终回来风风光光地娶了李小姐。
与《井底引银瓶》中传达出的萧索情愫截然不同,在元杂剧里,两人墙头马上的相遇,显得是那般少年意气,花好月圆。男明知故问:“为谁含笑在墙头?”女坦坦回答:“莫负后园今夜约。”
按照《如懿传》中的情节,两人是因少年时一起观看了这出爱情杂剧,以“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确认了相知相许、此生不负的心意。
这首诗在剧中出现过很多次,在两人你情我浓的时候,也在两人被迫分离的时候,更在两人渐行渐远的时候。它灌注着两人的初心,被岁月熔炼打磨,成为一把寒光可见的刀,最后,斩断了如懿的长发。
就如这首诗的源头出处所昭示的那样,墙头马上,哪有相逢,终不过是一场咫尺天涯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