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丰富的一个综艺栏目。《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我认为这档节目成功的原因有三点:
1.使用热点人物的热点事件吸睛,增加关注度。
其实早在《朗读者》开播之前,董卿就已经凭借着《中华诗词大会》让观众们重新认识了她——在节目中董卿所表现出的对诗文的熟知和运用使许多观众不禁发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叹 ,而就在观众们被董卿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打动之时,董卿又以“制作人”的身份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朗读者》就以“董卿首次担当节目制作人”作为吸引观众的一块亮字招牌,这使观众在心理上增加了对节目的关注度,对主持人转行担当制作人这一现象产生了心理预期,从而为节目的首播收视率赢得一重保障。
2. 创新节目的表达方式,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
节目的表达方式颇具新意,它立足于已然成书的文字,在此基础上寻求节目中嘉宾与文字的契合之处,将感情融汇于文字与个人故事之中,对于受众来说,这样的方式极易打动人心,引起观众心中的广泛共鸣。仔细想来,如若单单只靠讲故事来打动人,那与之前央视的老牌节目《艺术人生》又有何异?而抛开故事,只靠朗读,这些素人嘉宾又何以担当如此考验朗读功力的重任?唯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使这感情的流露显得恰如其分。
同时,在节目中有一个十分巧妙的空间设置,董卿与嘉宾的交谈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的,节目组巧妙地将这个空间与舞台用一扇门隔成两个空间,这一设计一来将嘉宾带入一个较为隐私的空间之内,这样更容易使其敞开内心,表达自我;二来当嘉宾从门内走出,走向舞台,这样朗读所带来的“仪式感”更强,节目的情感表现力也就随之增强。表达形式和舞台形式的创新也是使得《朗读者》取得开门红的一大关键原因。
3. 起用素人嘉宾,抛开明星光环。
节目组对嘉宾的选择和定位也是其首播成功的一重因素。在第一期的节目中,以“遇见”为主题,不仅邀请了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等我们熟悉的嘉宾,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将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纳入了选择范畴——无国界女医生蒋励、鲜花山谷夫妇、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这让我们意识到,普通的人在做不普通的事,同为普通人的同理心带入使得我们更容易从朗读中获得相同的思想认知和情感沟通。这一举动其实说明了这档节目正在开始逐步摆脱“明星模式”,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曾经的某些综艺节目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完全会依靠明星来博取收视率,而这样的发展模式从长远来看并无益处,相反,只有靠节目内涵驱动发展才是长远之道。董卿对于《朗读者》这个节目的一段评价:
“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的大千世界。”
诚然,《朗读者》并不完美,在我看来,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在打“情怀”这张已经有些老旧的牌但最起码它的出现已经是一个好现象,它在诚意满满地努力做一档有关于“文化”本身的节目,它在引领观众树立“慢一点,感受美好”的生活观念,它也在向大家传达一种“拾起阅读习惯”的文化理念。期待更多这样节目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