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t44是否借鉴了美国潘兴坦克的设计经验?对此你怎么看?

T-44算是苏系中型坦克中颜值最高的一个了,它的设计时间比美制M26潘兴早,因此就算是借鉴也是潘兴借鉴了T-44,而不是题主询问的那样!之所以两者都将发动机横置,是那个时代的普遍共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04 13:22:43

T-44算是苏系中型坦克中颜值最高的一个了,它的设计时间比美制M26潘兴早,因此就算是借鉴也是潘兴借鉴了T-44,而不是题主询问的那样!之所以两者都将发动机横置,是那个时代的普遍共识和需求,这只能算是一种巧合罢了。不过,T-44坦克对德国的豹式坦克借鉴较多,比如扭杆悬挂、驾驶舱顶部舱口、取消机电员和前置机枪(豹式后期型也取消了机枪)等等,德国在研发豹式坦克是借鉴了T-34,而苏联研发T-44时又反过来借鉴豹式,真是造化弄人呢!

苏军T-44坦克

美军M-26潘兴坦克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让M26潘兴和T-44都选择将发动机横置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战场需求不再允许设计师轻视驾驶员的生命,部队要求坦克为驾驶员和机电员预留出逃生舱口,而早期的坦克往往没有这样考虑,导致坦克被击中后驾驶员和机电员很难及时逃生。比如下图所示的德军的3号坦克,

3号坦克曾经是德军大闪电战的主力武器,但是这是一款应急性的坦克,它的30mm和50mm炮为威力有限,装甲水平也不是很给力,更要命的是车内5名成员只有3个逃生舱口,一旦中弹起火坐在底盘里的2名成员驾驶员和机电员几乎不能逃脱。德国人的兵员稀少,因此首先考虑到这个棘手的问题,在设计4号坦克时特意为这2名成员安装了顶部逃生舱口,不仅坦克中弹之后逃生成功率更高,平时成员上下车也更加方便了。

很多军迷可能都注意到了,四号坦克的炮塔看上去很靠后,尤其是大量加装侧裙板之后的4号H型坦克,看上去炮塔非常靠后,这样做是为了给前面的两名成员创造足够的空间,设置顶部进步的舱门。值得强调的是,4号坦克在1939年广受好评并不是因为它的性能有多好,而是它远比德军其它坦克型号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德军大量使用的1号、2号、3号和捷克的38t等坦克都没有充分考虑车内乘员逃生的问题。

(4号坦克5名成员同时出仓)

但是平白无故的就能把炮塔往后移动吗?当然不是的,德国设计时在开发四号坦克时,特意在悬挂系统上多加了一对负重轮。4号坦克一侧拥有8个负重轮,而3号坦克一侧仅有6个,这就导致车体长度大幅增加,有了足够的纵向空间为驾驶员和机电员设置舱口。

(三号坦克的6个负重轮)

(4号坦克的8各负重轮)

争取为驾驶员和机电员设置舱口的空间,不一定非要像德军这样在地盘上大幅改动,4号坦克只要把前装甲向前移动也能满足需要,4号后期型前装甲厚达80mm远超盟军坦克,而苏军的T-34和美军的谢尔曼等,本就使用了倾斜装甲,已经将前部可改装的空间用尽了,如下图所示':谢尔曼体在为前部2名成员安装顶部舱门时,不得不做出一个向前的凸起,减小了成员正前方倾斜装甲的倾角,防护能力有所降低。因此美国设计师在开发M26潘兴坦克时,考虑将炮塔后置为前部成员预留安装顶部舱门的空间。

(谢尔曼坦克前装甲凸起)

而苏联人的T-34在设计之时还没跳出轻型坦克的思想束缚,它35吨左右的重量,要求车体不可能进一步加长,再加上前置炮塔的影响,导致T-34车体上根本找不到为前部2名成员设置顶部舱门的空间,设计师仅仅为驾驶员设置了向前的舱门,而且是在主装甲板上开洞,当德军的75mm长身管火炮出现后,这个舱门变得十分危险,很容易被豹式坦克的75mm炮击穿。这就给T-44坦克设计师提了个醒,有必要像德军坦克那样将炮塔向后移动,为前部成员预留出顶部舱门。就这样,美国和苏联的设计师不约而同的开始找办法,让坦克炮塔后置。

但是,炮塔后置会导致车体尺寸和重量攀升,这是一贯强调机动能力的西方和苏联不能接受的,因此将发动机横置减小动力舱的纵向长度,成了美苏两国设计师共同的选择。

上图是T-44坦克的结构图,可见它的发动机是横置的,V型活塞缸清晰可见,这种设计为炮塔后置提供了大量空间,进一步满足了前部成员顶部舱门的安装需要,而且也没有改变前装甲的倾斜角度。一言以蔽之,M26潘兴和T-44的发动机布置方案之所以相似,并不是因为谁借鉴了谁,而是共同的战场需求导致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