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县人。十六国时期前秦国主苻坚的重要谋士。
王猛少年时代就虚心好学,胸有大志,不计较小节,当时的人都轻视他。王猛对此不屑一顾,悠然自得。他隐居在华
王景略就是王猛,十六国时期前秦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是汉民族的民族之殇,承载着华夏儿女太多伤痛的记忆,所以,在人们印象中,这一时期的历史存在感不强,反应这段历史的影视剧很少,捎带着对这一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也缺乏了解。实际上,王猛可是一位了不起的牛人,其才能和贡献可以比肩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定三分天下大势之诸葛亮,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的于谦。并且,王猛与苻坚的君臣关系在历史上也传为美谈,完全可以好刘备诸葛亮的关系媲美。王猛的贡献主要有:整顿治安:王猛阐明法纪,惩恶扬善。他不怕豪强,以法治罪。光禄大夫强德,是太后的弟弟,他依仗权势,欺压良民,抢掠财富,无恶不作。王猛把他抓起来鞭笞至死,陈尸于闹市,以戒恶人。改革吏治:王猛帮助苻坚创立了荐举赏罚制度和官吏考核新标准。其主要内容是:地方官长分科荐举名为孝悌、廉直、文学、政事的人才,上报中央;朝廷对被荐者一一加以考核,合格者分授官职;凡所荐人才名实相符者,则荐举人受赏,否则受罚;凡年禄百石谷米以上的各级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其不通一经一艺者统统罢官为民。 荐举赏罚制度和选官新标准的规定,沉重地打击了早已成为士族垄断政权工具的九品中正制,也否定了十六国以来许多胡族军阀统治者迷信武力、蔑弃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有效地提高了秦国各级官僚的智能素质,“才尽其用、官称其职”的新局面日益形成。促进民族融合: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最尖锐的时代,激烈的矛盾斗争一直阻碍着国家统一的实现。具体到前秦国内存在着氐汉之间的矛盾,也存在着氐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王猛作为汉人而能尽忠于前秦政权,与苻坚名为君臣,形同兄弟,为氐汉两族的团结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前秦废除了胡汉分治之法,确立了“黎元(百姓)应抚,夷狄应和”的基本国策,诸族杂居,互相融合。有人别有用心地建议苻坚把西北氐族各部尽迁入京城,而将关中各族大户驱逐到边地,王猛劝苻坚将其人处死。边将贾雍所部攻掠匈奴,立被罢官。于是,匈奴、鲜卑、乌桓、羌、羯诸族纷纷归服,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四夷宾服,凑集关中,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经济上:王猛任丞相后,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为解决关中少雨易旱问题,前秦政府征调豪富僮仆三万人开泾水上游,凿山起堤,疏通沟渠,以灌溉梯田及盐碱地,“百姓赖其利”。又通过召还流民、徙民入关等途径增加农业劳动力,并注意节约开支、降低官僚俸禄、减免部分租税,以减轻人民负担。前秦政府还经常派员巡察地方,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奖励努力种田的农民。于是,荒芜多年的田地重长五谷,空废多年的仓库又满帛粟,前秦立国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了。军事上:大破前凉,消灭前燕,协助苻坚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可以说,王猛的才干类似诸葛亮而在政治改革和军事成就上又高于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