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京东发布“京喜”计划,打造SAAS平台,实现一站式福利管理?

9月19日, 京东旗下App京喜正式上线。京喜并非京东的新产品,而是其前身京东拼购的全新版本。这次京喜的上线不只是改个名字这么简单,其根本变化在于其对下沉市场的进一步重视,而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15 08:14:13

9月19日, 京东旗下App京喜正式上线。京喜并非京东的新产品,而是其前身京东拼购的全新版本。这次京喜的上线不只是改个名字这么简单,其根本变化在于其对下沉市场的进一步重视,而改名只暴露了京东通过拼购的方式大力进军下沉市场的冰山一角。

除改名外,京东还与腾讯达成了三年的战略合作,腾讯将会为其拼购业务开放一个一级入口,这个入口的优先级甚至在拼多多之前。这样一来,京喜也成功地形成了“下沉市场+拼购+社交电商”的模式,京东和拼多多下沉市场争夺的号角已经吹响。

感受一下“下沉市场”的三大基因

所谓下沉市场指的是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下沉市场之所以重要与其天生的基因有关:

1、下沉市场的第一个基因:缺乏优质产品,居民需求远未被满足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总体国情已经处于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人们可以轻易地通过各种电商平台买得到自己想要的产品。阿里巴巴提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借着电商迅速发展的风口飞上了天,至今依然凭借着淘宝和天猫稳坐电商龙头位置。

近些年电商行业竞争已趋于饱和状态,有阿里系和腾讯系的电商巨头在,很难有新的电商平台大有作为。然而四年前的这个月成立的拼多多,却在短短几年里翻上了天。去年7月,拼多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不仅在阿里与京东的重压之下成功崛起,还创造了三年上市的神话。拼多多能够用三年在趋于饱和的电商环境下实现这样的成就,说明了电商市场只是在原有模式下“饱和”了,但当“下沉市场”被激活、拼购模式火爆社交平台后,大家才恍然发现“饱和”只不过是假象。而这些未饱和的部分,正在于下沉市场,拼多多也正是通过拼购的模式打通下沉市场,才能够实现如此佳绩。

2、下沉市场的第二个基因:互联网红利带来的优势还未完全渗透

不同于一二线城市,低线城市的互联网发展状况还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更不用说互联网对人们思维惯性的影响。市场的核心是人,人的特征决定了市场的特征,下沉市场的最大特征便是价格敏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每个月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元的城市只有41个。在收入水平普遍低于一二线城市的客观情况下,低线城市的居民消费观点更加保守,价格因素对其消费决策的影响相较于一二线城市大得多。

3、下沉市场的第三个基因:下沉市场基数大,范围广

国内一线城市有4个,“新一线”城市有15个,二线城市有30个共计49个,其他均属于下沉市场范畴。据民政部统计,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1个,其中966个市辖区、367个县级市、1347个县、117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特区、1个林区。按面积算将近95%的土地面积被下沉市场覆盖,按人口算起规模也将近10亿人,这部分人的总体消费能力相较于一二线城市较低,但是基数则要高得多,这也是拼多多赖以生存的一大基础。

了解有关“下沉市场”的更多

下面我们总结了几个关于“下沉市场”的热点话题,帮助大家快速了解。

1、下沉市场的机遇在哪里?消费升级潜力超一线城市

下沉市场最大的机遇在于消费升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几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速一直显著高于城镇居民,相应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同比增速也高于城镇居民。据《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一线城市居民的消费信心是最弱的,而三线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更加强烈,除了三线城市的可支配收入增速更快的原因外,这与三线城市的居民大多拥有原生住房,生活成本压力更低有关。平台消费数据的实际情况也印证了下沉市场消费升级带来的潜力。根据京东公布的数据,京东\"618\"期间,3C家电整体三至六线城市成交额同比增长是一二线城市的3.5倍,家电品类在三线以下城市成交额占比近六成,农村市场也日趋走向高端。同时,三线以下城市购买进口商品势头强劲,进口奶粉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200%,进口面膜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300%。

2、拼购模式:下沉市场的绝配

拼购模式对下沉市场的意义可以这样形容:量身打造。拼购模式带来的低价商品正能完美契合下沉市场的价格敏感性。另外三四线城市有着熟人社交的特点,借助微信生态,拼购链接可以大量的在各种微信群及私人之间传播,成功的将下沉市场的流量引到了社交电商平台。“618”期间,京东拼购下单量环比增长400%以上,3到6线城市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106%,通过拼购带来的京东全站新用户数同比增长超过3倍。这样的成绩让京东更加意识到拼购模式与下沉市场的重要性,“京喜”出场也是顺水推舟,情理之中了。在微信一级入口的支持下,京喜社交电商+拼购+下沉市场的模式已然形成,让人看到了拼多多的影子。

3、拼购这么牛,阿里为何没做?

要说这件事的原因还得说到互联网两位巨头,阿里和腾讯的恩怨。阿里系和腾讯系从来都是水火不容的,腾讯的路子与阿里不同,腾讯是由产品到商业,而阿里是由商业到产品。微信和QQ是支撑起腾讯帝国的核心社交产品,这是腾讯一开始就选择的路。在这条路上向腾讯发起挑战的很多,但是很遗憾:腾讯甚至不需要出手应对,各式各样的社交App就自己举起了白旗。根据数据分析平台Trustdata发布的2019年2月移动互联网全行业排行榜,微信2月月活突破10亿,QQ则超过了6亿。虽然支付宝是月活也达到了6亿,还成为了月活最多的非社交类APP,但是“非社交”的属性已经决定了其无法在拼购模式上与腾讯抗衡。目前的社交市场被QQ和微信牢牢掌控,这是用户惯性造成的,任谁也难以改变。面对社交App这块肥肉,阿里也不例外的推出过自己的产品,来往已经宣告失败,钉钉虽然成功但是其面向的是企业:谁下班给朋友发个拼团链接会用钉钉而不用微信呢?虽说阿里做不了社交电商,并不代表就会放弃“下沉市场”,事实上阿里旗下有多个类似平台:聚划算、淘抢购、天天特卖,进一步引流淘宝的巨大流量,并吸引更多对价格更加敏感的“下沉市场”用户。所以,准确地说是阿里只是没做拼多多这样的“拼购+社交电商”,而不是在“下沉市场”无所作为。

谦启点评:商业是有逻辑的

同样是拼购,我们在拼多多、京东、腾讯、阿里身上,看到了不同的商业逻辑。拼多多看到了两件事,一是“下沉市场”的巨大容量,以及这一市场的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二是看到了三线以下城市的年轻群体生活节奏较慢,他们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比一二线城市只多不少。因此拼多多将两者结合,成功将“下沉市场”的电商需求激活。因此拼多多的商业逻辑是:三线以下城市的电商市场很不饱和,而社交平台使用率很高,因此将两者结合,创造出新的市场。

京东原有市场增长乏力,需要获得更多新客户,而获客成本从2016年的142元猛增至2018年的1503元,这一数字远高于阿里的390元、拼多多的80元。同时京东在奢侈品电商方面的尝试宣告失败,对高端市场的兴趣大减。在拼多多大获成功后,几大电商平台都意识到了“下沉市场”的重要性,而且拼多多为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用低价和拼购吸引社交平台上的客户很有效。相比之下,京东的商品显然没有价格优势,繁杂的品类也不利于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因此选择复制拼多多的模式肯定最保险。京东的商业逻辑是:自己有商品、有物流,也一直在尝试在三线以下城市布局新零售,更重要的是有腾讯的顶级流量的大力支持,因此直接复制拼多多。

腾讯自己的电商一直未能做起来,后来选择与京东战略合作,还入股了拼多多(持有30%的A类股),也算是没有放弃电商板块。腾讯最大的业务是游戏和文化娱乐(各类影音应用),还有一个其他互联网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就是社交平台的巨大流量。腾讯要想维持社交平台的流量,就要不断在内容、体验上下功夫,而拼购显然是个很好的选择,同时还能实现流量的输出和变现。腾讯的商业逻辑是:微信的注册用户已基本饱和,希望各个层级、各个区域的用户都能保持活跃,“下沉市场”用户占比高达60%,拼购能够很好地激活他们,肯定要大力扶持,然而拼多多负面新闻不少,因此要多扶持几家,保持用户的新鲜度。

阿里虽然稳稳占据电商市场的头把交椅,然而缺少社交平台一直是最大的痛,由于腾讯的“特别关照”,淘宝在社交场景中只剩下了干巴巴的文字链接,很难玩出太多的花样。阿里对“下沉市场”肯定也很在意,只是拼购模式离开社交平台就难以生存,自己实在是无从下手,只能隔山观火。

商业背后都有逻辑,但看似相同的商业形态,背后的逻辑未必相同。京东表面上看是在照搬拼多多的模式,实则离不开京东“电商+物流”的整体布局,而且并非照搬原有供应链,而是围绕拼购建设全新供应链体系,打通客户和弱品牌厂家,需要更有成本优势,而且要规避拼多多广为诟病的“地摊货”品质,还可以进一步健全自有的物流网络。商业逻辑明确了,让我们拭目以待“京喜”能否带来惊喜。

总结:“下沉市场+拼购+社交电商”是拼多多成功的模式。下沉市场是一块肥肉,要吃到它,拼购是已被证明的成功模式。同样做拼购,京东与拼多多背后的商业逻辑却有很多不同,看谦启为您点评。

那么,京喜真的会为京东带来惊喜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