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属于人事调动性质。
臣子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皇权,为自己谋利。该有的“臣权”也仍然有。如“封驳谏争”权。
因此,赵匡胤的改革,实际上是让大部分统治阶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谈笑间收回了兵权;但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却大杀功臣,将昔日部下几乎杀尽。明明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前例,为何朱元璋不去借鉴,反而要杀尽功臣呢?
傍君如傍虎,古代开国功臣的生死一直掌握在开国皇帝手中,皇帝的想法往往决定了功臣的生死。
朱元璋杀功臣的想法与朱元璋的早期经历有关。朱元璋出身于草根阶层,从小家里太穷了四处躲债,朱元璋很小就给地主家放牛,后来当过和尚,也做过乞丐。最后朱元璋成为皇帝,可以说朱元璋的经历是草根逆袭的一个典范!
正因为朱元璋有着这一段特殊的经历,让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不但自尊心强,而且支配欲强,另外性情猜忌多疑,对别人都不信任,尤其是跟随自己打天下,手里有兵的功臣。
而赵匡胤出身于统治阶层,其高祖赵朓是唐朝官员,祖父赵敬历任营州、蓟州、涿州三州刺史,父亲赵弘殷是后周男爵,率领后周禁军。赵匡胤从小可谓衣食无忧,不用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
后来的赵匡胤也是一个颇具雄才大略之人,担任后周幼帝的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等要职,与父亲分别统领禁军,手中掌握着兵马大权。
相比朱元璋,赵匡胤出身世家,拥有更加成熟的政治理念和手段,更懂得如何去收买人心及平衡手下的功臣,所以赵匡胤就没必要去杀掉功臣。
无法容忍功臣的腐败行为也是朱元璋杀功臣的一个重要原因。跟随朱元璋一起创业的李善长、蓝玉、常遇春和胡惟庸等人,大多数人出身于普通家庭,由于贫穷才会跟着造反,目的就是为了荣华富贵。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李善长等人迅速结成了淮西功臣集团,很快就开始堕落腐化,以权谋私鱼肉乡民。 可是朱元璋对于贪腐却是零容忍,哪怕是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集团,因此朱元璋必须杀掉这些贪腐的功臣。
而赵匡胤对贪腐则比较宽容,石守信“货殖钜万”,高怀德“驱逐败度”,小舅子王继勋“纵兵白日掠人妻女”,王全斌和崔彦“破蜀之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王仁瞻“坐没入生口财货、杀降兵致蜀土扰乱”等等骄兵贪腐事件,赵匡胤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总而言之,朱元璋早期的经历以及对贪腐的零容忍,最终让朱元璋杀尽了功臣,而无法像赵匡胤一样“杯酒释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