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英雄一世,年老时却昏招层出?

思想问题,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人所经历的一切磨难、所取得的成就,都会对自身的思维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思维方式一经形成就难于改变,不是有句谚语吗:江山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7 14:50:42

以下回答可能不大中听,但是是实话。

第一,人性相同,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

第二,人性如水,堤坝总有决堤的一天。

第三,食色性也,人的核心是性。

人性相同

任何人在条件成熟时,都会犯错,这不是人能左右的。如果你看到有人不犯错,只是因为他清晰地知道“人性相同”这一事实,所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君子,就是趋吉避凶,就是“自强不息”的同时“厚德载物”。

说直白点,就是要明白“一切自作自受”,不要给自己贴“道德”标签,贬低别人的“人性”。

所有人,都是一丘之貉。唯有明白自己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人,才有可能在“看清”自己的同时避免犯错。

一个人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等于瞎子上街,妄想自己能够不跌跌撞撞就是自作聪明。

只有承认“权力”存在腐败的可能,才能对症之药,让权力受到制约。

人性如水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事实上,人性本身就与万物的特性一致,堵不如疏,如果不能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就会明白——

如果用各种“学来的道理”约束自己,那不如不学。因为任何“礼法”都是遮羞布,就好比堤坝,本质上都是拿来合理宣泄人性的工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是在说,越是自认为道德君子的人,对自己的恶行越会失察。

堤坝只是自己给自己设的障碍,作为人随时都有选择让它崩溃的权力——

盲目相信自己的道德原则,就等于相信你自己虚构的故事。

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上》说:“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字根上讲,仁就是承认生命的本质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上。“二人”才能产生联系,故二人为“仁”。这是说要承认“除自己以外,对方也是对等的人。”

这听上去这像是一句废话,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只把自己当人,而给别人贴上各种标签,用以物化别人。换而言之,从底层来讲,所谓“人物”,在绝大多数人心中,别人只是自己故事里的“有用”之物。

通俗来讲,“仁”就是在内心中,一个人不要太把自己当个人,也不要太把别人不当人看。

简体版“义”字象形,意指“双龙戏珠”之象。只要内部是“仁”,外部自然就没有高低,没有主客,自然也就“借假(珠)修真(道)”,这就是“义”。

色指的是一切你能看到的。人的心性本质上就是不断“食色”的产物。说得科学一点——

人以信息为食。

所以,但凡人性,男人好女色,女人好财。这一切不是罪恶,只是因为人是一种动物,人道本身主“繁衍”,一切遮掩的背后,一切规则的背后,其实都是如何“更好地繁衍”的问题,这一点根本不受人的意志掌控。

请注意,在人不能认识自己“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繁衍”的本性之前,就会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在自己的控制当中,并给各种行为贴上“享受生活”的标签。

而事实上,当你真正承认人就是“只知道繁衍的动物”后,才能拥有完美的人性,才能跳出“繁衍”的窠臼,飞龙在天。

以上三点,你可以不认同我,因为一切罪恶都源于“你不明白人性都一样,自己有犯任何错误的潜在可能”。

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他们认为“死人”才是可信的,会选择“斩草除根”。这是因为,他们非常明白——

人在明白自己的本性前,包括自己在内,都不可信。

自知者明,自知才是真正的聪明。

基于此,绝大多数人才总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身不由己,充满痛苦。

包括英雄在内,哪怕是帝王,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都是自欺欺人的谎言,看似是为了别人,其实是好大喜功,最终必然“亢龙有悔”,咎由自取。

诸位朋友,请“认识你自己”,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

以上,随缘,看到就是有缘。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